近日,西北一些地區為保持環境濕潤,又在實施人工降雨。中科院一位專家說:人工降雨對局部地區抗旱救急很給力,對大范圍改善環境,只是杯水車薪。多年前我提出過反對意見,讓一些人不高興,我被“踢”出了咨詢專家組。后來得知,那些專家是為了拿課題,才支持有關部門提出的這個方案。 專家應做“良知”——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如果為一己私利而違反科學,甚至違背常識,可嘆可悲。據說,當年那次討論會實際上開成了“求證”會,一位權威人士先拋出觀點,請大家充分發表意見,應邀到會的多位專家一致點贊。前述那位專家提出反對,但“聲音很小”,應者寥寥。實際上這項工程花錢不少,效果欠佳。 不唯上、不圖名、不為利,只求真,是科學的生命。拋開人工降雨本身的是與非,專家是某個領域的行家里手,本應堅持真理。但是,近年來,有些專家為了趨利避害,在真知面前打起個人的小算盤。 有的專家為了名,去說違心的話,把學術圈搞得像江湖,權勢等各種力量的滲透十分強大,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學術命運。一些人為穩住或求取學術名頭,不惜彎腰低頭,說一些中聽但未必中用的話。一些人喪失原則,借助行政威權樹立學術權威。只要成了上頭認可的學術大腕,接下來的事,那都不是事。 有的專家為了利,出賣自己的良心。的確,專家單靠死工資,很難過上匹配的體面日子。他們的活錢主要靠課題經費,有的高校甚至規定,誰能拉來一定數額的經費,誰就當院系領導,否則就“讓賢”。利益當前,部分專家科學精神的天平開始傾斜。他們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揣摩利益方的意圖。看人下菜,隨機應變,只說“利人利己”的話。 學術圈氣象萬千,有兩類專家比較受關注。一類喜歡扔“磚頭”,以批判見長,到處挑刺,時常放炮,這類專家在民間有很多粉絲;另一類喜遞“枕頭”,以迎合為能事,領導愛聽什么,他就詮釋什么,千方百計且不留痕跡地證明其觀點正確、實踐可行。最終領導高興,他們從中分一杯羹,皆大歡喜。他們的主要精力就是“接大衣”和“端糖水”,成全他人,舒服自己。初級的可謂“精知”——精明的知識分子,高級的堪稱“知精”——已經成精了。一些長官意志通過專家論證而合理化、放大化,進而合法化。一些罔顧實際的決策就是這樣產生的,由此帶來的教訓不在少數。 專家是知識分子。古今中外,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僅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更重要的是有風骨,與世俗保持一定距離。他們求真求實,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決不妥協。諸如哥白尼、馬寅初等,為真理而生,為真理“而死”,他們是真正的“士”。 專家要吃飯,要養家糊口,爭課題、搶項目,都可以理解。但是,這些必須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基石上,而非經濟的杠桿上。一般老百姓說假話,最多是道德問題。專家有話語權和影響力,如果也瞎張口,就不僅僅是道德問題了。他們的一句話可能對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對了,造福一方;錯了,貽害四方。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求名,謀之有方。如果實在不能講真話,也決不要講假話。 專家也是普通人,不必抱怨真話難聽、實話難說。還是從“良知”做起吧:捍衛常識、傳播知識、彰顯見識,最重要的是秉持公義良心。(山江源)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把核心價值觀貫穿高校教育全過程
已是最后一篇
-
把核心價值觀貫穿高校教育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