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已經有30年的歷程,活動初衷是希望象牙塔里的大學生能走出校園了解國情民情,走進現實生活。現實的目標毋庸置疑,恐怕現在太過現實才是問題,倒是通常只有7天的實踐究竟能了解多少國情民情還真不樂觀。 每年7月頭總會接到不少團隊打來電話,非常直接:能不能報道?我總會問清楚貴團實踐內容和進度,然后再強調“請你們先去實踐了再給我打電話”。曾有一位(語氣)很牛的大學生,在出發前、剛出發、剛到達、實踐中,非常執著地給我打電話追問報道情況,甚至每次電話都搞不清楚我是哪家媒體的,直接就問:“喂,見報了沒有?” 如今的實踐團已經有成熟宣傳模式,團隊有指定宣傳員負責拍照發日志上傳網絡。可惜仔細翻看,大學生們寫作是體育老師教的不說,日志千篇一律:各種合影+今天我們好有收獲好開心。問問具體收獲是什么,可能是“風景超美”、“當地人超好”、“團隊成員超和睦”、“東西超好吃”,什么都沒干呢先自己把自己超感動……呵呵。 華東政法大學團委書記陳賽金今年帶隊到甘肅實踐,西部大學實踐活動中,學校的重視程度和實踐深度令他頗為感慨,“可能是時候要反思,在評獎機制的引導下是不是忽略了初衷”。其實,稚嫩的學生走出校門不僅需要引導,也需要經濟、制度上的支持,以解決出行成本、實踐機會等等。 此外,還應有更持續的機會把短短幾天所見所想所為延續,而不僅僅充滿7天“水”,然后蓋章了之。上海交大思源公益主席張志剛老師來自甘肅山區,從10年前創始甘肅支教團到現在支教、圖書館援建、體驗式培訓的社會公益基金,張志剛不僅自己一直在反哺家鄉,也將公益實踐從短短的假期無限延續,公益的內容方式也拓寬了。 倘若短暫的暑期能夠讓真正的國情民情在大學生心底埋下種子,這粒種子又能在校園里滋潤發芽成長,畢業時對未來的選擇定會有更多方向。而這些方向決不僅是高薪和出國。(易蓉)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看月餅銷售遭遇“史上最艱難”
已是最后一篇
-
看月餅銷售遭遇“史上最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