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網友因將網絡熱詞轉變成文言文而受到關注,如,將“女漢子”翻譯成“安能辨我是雄雌”,將“缺愛”翻譯成“寡人倍感愛之所失”,將“親愛的”翻譯成“卿卿我愛”,等等。雖然此舉游戲的成分頗多,有的翻譯也未必準確,但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課題——如何發明和使用既幽默又優美的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具有生命周期短、變化迅速、在特定人群中流行等特點,但這些特點并不是其呈現幽默且優美面貌的障礙。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曾經說過:“言談是衣著的精神部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本·瓊森則說:“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只要你說話,我就能了解你。”的確,使用什么樣的語言,顯示著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也透露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不可否認,現在網絡上充斥著一些過于直白、甚至低俗的語言,即使是普通的交流,也常見到錯用錯搭漢字詞語的情況,搞得不倫不類,語言的格調隨之大打折扣。中文是一座寶庫,兩三千個常用漢字可以組成大量詞語,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非常用漢字,由它們組成的詞語就更多了。巧妙地使用漢語,賦予它新的、時髦的意思,考驗著眾多網友的智慧。 其實,用詞不當、不美的現象不光出現在網上,網下的日常用語中也有。微信上曾流傳一篇短文,認為國人當下將丈夫稱為“老公”不妥。我不是語言學專業人士,不能從歷史源頭上進行專業考證,但感覺稱丈夫為先生、愛人、丈夫,要比稱為“老公”好聽。稱丈夫為“老公”確易產生歧義。由趙本山、宋丹丹、崔永元表演的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中,就拿“老公”一詞開涮,在自我介紹時說:“我是白云/我是黑土……這是我老公/這是我老母”。 語言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存在,它在不斷吐故納新。今天的新詞經受住時間檢驗,可能就會成為固定的搭配。當然,那些低俗、錯搭、缺乏美感、不合邏輯的編造,則僅僅是曇花一現。不論線上線下,使用幽默、優美的漢語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在這方面,文化、新聞、出版等行業要做好引導,社會公眾人物要做好表率。(劉菲)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對抗正義,結局只有失敗
已是最后一篇
-
對抗正義,結局只有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