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一段“老外秦淮河勇救跳河女子”的視頻在網上走紅。視頻記錄了17日發生在南京夫子廟景區的一幕,一名外國大叔,跳下水救起了一名落水女孩后,對她進行了施救。此后,老外很快離開了現場,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和國籍。秦淮警方表示,他們要尋找老外,并將為他申請見義勇為表彰。(8月19日《現代快報》) 這位“洋雷鋒”的見義勇為值得點贊,同時應該看到,他急救溺水者的動作嫻熟,連南京市急救中心的醫生在看過視頻后,也禁不住夸他動作標準,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可見,與見義勇為相比,其急救技能有更大的推廣價值。 與這位老外相比,現場施救的其他人急救技能就相差懸殊,不少網友對外國大叔的動作感到好奇,也暴露出較大的差距。盡管現在不清楚這位老外的具體身份,但不可否認,西方一些國家普及急救知識的做法令人稱道,人們對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普遍處于較高水平。 反觀國內,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急救知識教育形同虛設,社會上急救知識普及活動也少之又少。國人的急救知識多不通過教育途徑得來,而是在影視作品和網絡等五花八門的渠道得來。比如今年7月,連云港市的一位14歲的男孩通過胸外按壓,救活了已經窒息的妹妹,他說他的急救知識就是從電視上學的。這一典型個案,反襯出學校急救知識教育的不足。 就連影視與網絡,也很難提供正確的急救常識。醫療影視劇中的醫學錯誤十分常見,其中急救知識被“誤傷”最重。微博、微信上的相關內容更是魚龍混雜,手機軟件上的急救知識也很不靠譜。比如中了蛇毒可用嘴巴吮吸、心臟驟停的第一步搶救是敷冰袋、被狗咬了可用尿沖洗等,這些只能誤導公眾的偽科普,在網絡平臺上屢見不鮮。 急救知識教育不足,急救科普信息混亂,會直接兌現到急救的成敗上。近年來,盲目施救溺水者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每年都發生多起,有時不僅救不回落水者的性命,反而還另外搭上性命。在一些施救現場,即使溺水者被快速救起,但仍難以挽回生命,可能與急救方式不當有關。這位“洋雷鋒”的見義勇為值得學習,但他的急救技能更值得學,希望包括教育部門在內的相關部門,能通過這一事件去思考,如何提高國人的急救技能水平,讓更多的現場急救挽救更多生命于危難之際。(羅志華)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平等:人人平等 天下為公
已是最后一篇
-
平等:人人平等 天下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