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工傷認定來說,勞動者真是傷透了腦筋。因為,別說是在上下班途中發生意外民營企業老板不給員工算工傷,而且在工作崗位上受傷也不情愿給員工算工傷。現在最高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是對勞動者的尊重和依法維權的法律依據。 據法制晚報8月20日報道,最高法今日發布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在合理時間內其他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發生意外屬工傷。最高法行政審判庭庭長趙大光解釋,下班后,等交通的高峰時段過了之后再回家,屬于合理時間。下班途中需到菜市場買菜再回家屬合理路線。最高人民法院20日發布司法解釋,明確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工傷的四種情形。根據規定,職工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的,亦可認定為工傷。 然而,雖然最高人民法院有了有關工傷認定的法規指導意見,但在現實生活中執行起來仍然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工傷認定不是員工自己說了算,發生意外之后誰來積極主動為員工落實工傷認定的具體工作程序和文書,完全是各單位和企業的自主行為,如果單位和企業不予配合,員工在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也就算泡湯了。 在我們的法規中必須明確單位和企業對于員工傷認定中的法律責任與義務以及懲罰措施。同時必須簡化員工對于工傷認定和申訴的程序,要讓員工在依法維權中盡量少付出一些務工成本和交通往來等經濟成本。人力和社會保障部門與各級人民法院應當建立工傷認定與司法仲裁與法律申訴的服務共享平臺,應當讓勞動者在申請認定過程中對單位和企業的行政不作為,得到順暢的工傷仲裁和司法訴訟服務。如果沒有這些剛性的法律法規支撐,勞動者要想獲得上下班途中發生意外享受工傷待遇是十分困難的。尤其是在眾多中小民營企業中,工傷認定永遠都是員工心中的糾結和心病。 這就要求各級地方人力和社會保障部門和人民法院必須積極主動地為民服務。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快節奏,各級地方人力和社會保障部門與人民法院應當開通互聯網服務平臺,要讓員工通過高效快捷的網上求助和申訴提高依法行政和辦案的效率。各級地方人力和社會保障部門與人民法院,應當對那些不依法履行法律責任與義務為員工辦理工傷認定的單位與企業實施不誠信懲罰措施,要讓那些不遵紀守法的單位與企業付出沉重代價。 古人云:“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所以,我們的法規必須通過嚴格執法來提高執行力;所以,沒有執行力的法律法規等于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所以,法律法規的權威和尊嚴必須通過嚴格執法來維護;所以,只有加強責任問責的力度,才能促使用人單位和企業把員工的上下班途中工傷認定工作當作自己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其實,人力和社會保障部門與法院依法行政的行為就是普及法制教育的過程。只有通過加大對違法者的懲處力度,才能使用人單位與企業敬畏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才能充分彰顯法律法規的權威與尊嚴。否則,勞動者在上下班途中發生意外的工傷認定法規就會被某些用人單位與企業置之不理,甚至視法律法規如廢紙,甚至會成為渴望而不可求的“畫餅”。(郭喜林)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紀念小平 “不忘初心”
已是最后一篇
-
紀念小平 “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