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到,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想要發展,繼承在前。繼承之前,懷著溫情與敬意,注視、了解我們幾千年文明,必不可少。 中國文明很早就走進了一個大局面。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從黃河細密的支流出發,擴大蔓延到黃河、長江流域,中國文明就這樣在復雜而廣闊的地面上展開。我們早早建立了統一的文字系統,我們一直擁有一個穩固的承載地域,中國文明也未受到過多的入侵摧殘,因此,馮友蘭稱其為“亙古亙今,亦新亦舊”。中國文明悠久燦爛、綿延不絕的獨特性正是中國人民自信的源頭,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自信”,這是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精神狀態的新要求。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屹立不倒,文明中的眾多優秀基因是今日發展的依據。比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三千年前,革新就寫入了華夏文化的文明基因。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變革仍在全方位地進行。中國經濟正在換擋,發展重心從“高速”轉向了“科學”,努力適應新常態,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制度文明改革正在深化,依法治國力度亦在前所未有地加強。 雖然有網友調侃,PM2.5耳熟能詳了,炫富炒作一夜爆紅了,扶老人要先看看有沒有攝像頭了……環境污染、社會浮躁、道德危機,文明各個層面的發展似乎失去了平衡。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各項文明的提升都需要以物質文明的進步為前提。比如今天人們的感官都被飛速發展的科技拓展了,人人都可以手握麥克風,人人都像有千里眼,能夠獲取的精神食糧前所未有的豐富。至于問題,在文明的進程中,在此前從未經歷過的發展局面中,豈會沒有新挑戰? 文明的外延很大,囊括了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但它的落點很小——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文明意味著高度繁榮的文化、高度自覺的精神;對于一個社會而言,意味著良好的秩序、優美的環境、淳樸的風氣;但從根本上來說,文明,最終還是要落在我們每個人的肩膀之上。若有一天,每個人都可以堅守“天人合一”,那么人與自然的和諧便不再僅僅是一句愿景;若有一天,每個人都能明白“和而不同”,那么我們就無需擔心所謂“文明的沖突”,科技文化亦會在合作交流中日益壯大;若有一天,每個人都能堅守“克己復禮”,社會的戾氣浮躁也早晚會沖淡…… 說到底,文明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之中,只要保持心境的澄澈、心態的篤定,相信建立在個體文明之上的社會文明、華夏文明也終將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明星要戒毒 文化要排毒
已是最后一篇
-
明星要戒毒 文化要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