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戰”最近風靡全球,活動的主旨在于喚起人們對“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即漸凍人癥)的關注,并為對抗這一疾病捐款。目前,中國約有20萬名漸凍人癥患者,由于該病無法根治,且是罕見病,沒有納入大病醫保,治療費用高昂,很多患者的家庭也像患者自身的力量一樣,逐漸消耗殆盡。醫藥企業也由于漸凍人癥的市場有限,不愿意加大科研力度,藥物少而且貴,患者承受巨大的壓力。同時,社會對漸凍人癥的關注也不足,不少患者只能自發建立網站、論壇,交流信息,相互鼓勵。這一次“冰桶挑戰”,應當促使全社會在冰水澆頭后冷靜下來,仔細考慮如何幫助漸凍人癥患者改善現狀。 從制度層面,應推動立法,加強社會保障,將漸凍人癥逐步納入醫保,緩解患者的經濟壓力。在藥物提供上,可以對醫藥企業進行補助,鼓勵企業研發藥物,并降低價格。社會上,也可以發起志愿者活動,幫助、關心、陪護這些病人。“冰桶挑戰”不是救助的全部,其他方面的努力與“冰桶挑戰”相比,更辛苦、更復雜,也更無趣,但卻更有用、更徹底,也更溫暖。 “冰桶挑戰”在全世界引發了巨大反響,作為公益活動,其參與形式簡單,頗具眼球效應,名人的踴躍參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就喚起了公眾對漸凍人癥的關注,也籌集了可觀的資金用于漸凍人癥的治療。但這個活動我們仍然可以做得更好。目前來看,人們津津樂道于“數星星”——關注哪些名人參與了這項活動,曝光率更高的是名人們狼狽不堪的窘態,圍觀者的心態越發娛樂化。相反,一些重要的救助信息,如究竟向誰捐款、如何捐款、捐款渠道等卻指示得并不明確。在一些地方,公眾自發組織的“冰桶挑戰”淪為了全民狂歡,只求炎炎夏日一淋到底的清涼,究竟有無捐款,獲捐機構是否可靠,善款運用有無監督等等,也無人問津,既浪費水也浪費了社會的善意。一些偏離慈善本意的行為,本身就是給慈善澆了一盆冷水。 隨著時間的推移,“冰桶挑戰”的熱度也會消減。漸凍人癥的患者需要的是長期的幫助,需要的是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冰桶挑戰”不是救助的最后一站,關懷不能止步于此,在放下水桶、關閉攝像機之后,還有許多工作有待完成。(王子墨)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城市需要“共享的綠色”
已是最后一篇
-
城市需要“共享的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