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躋身“一流”還得下苦功夫
新華社重慶9月2日電(記者 華曄迪 何宗渝)500家大企業榮登2014年度“中國500強企業”榜單,這中間還有92家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對相關企業來說,這是了不起的成就,自然可喜可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些企業已經躋身“一流企業”的行列。 有人這樣定義“一流企業”——出類拔萃的企業,如果它消失,將給其所在領域帶來無法彌補或在一定時間內無法填補的空缺。更有人認為,一流企業應該具有領先的經營業績、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首屈一指的創新能力等諸多特征。 單從規模看,我國一些企業的確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國際一流企業,但在自主研發、品牌影響力、商業模式等“軟實力”上卻差距不小。僅以品牌為例,我國500強中沒有一家進入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強、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單。而“軟實力”恰恰是企業持久核心競爭力的根本。 不難發現,我國一些大企業實現巨額營收,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政策的優勢,實際經營水平并不一定真高,更缺乏品牌和技術等“軟實力”。在市場的風浪搏擊中,這樣的企業難以形成更強的發展勢頭,當市場環境發生些許變化,原有經營業績就可能不保。 應該認識到,企業的“硬實力”發展相對容易,“軟實力”卻很難,必須依靠企業自身的積累,而且是長期積累,企業必須下苦功夫。 眼下,我國產業處在轉型升級發展和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躍升的關鍵階段,企業須摒棄長期以來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和營收增長的以量取勝策略,堅持走創新發展道路,通過創新練就“軟實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拓展盈利空間。 對相關部門來講,也要管住“權力之手”。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營造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企業優勝劣汰,促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鍛造出強大生命力,向“一流”進發。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縫縫補補又幾年
已是最后一篇
-
縫縫補補又幾年
責任編輯:賀 宏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