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有這樣一些文藝作品,無論看過多少遍,只要熒幕亮起,時間的塵埃就會被瞬間拂去,感動依舊,觸動常新。動漫大師宮崎駿的電影無疑就具有這樣的力量。 然而近日,宮崎駿供職的動漫工作室吉卜力,卻因“經營問題”陷入停擺。一時間,眾多影迷為之扼腕。影迷害怕失去已經幾次聲明退休的宮崎駿,更不愿看不到吉卜力所代表的“匠人”式動畫。 吉卜力的成功之處在于:堅持最傳統的手工繪畫,堅持原創不接受漫畫改編。甚至為了在動畫片中展現別人眼中可虛可實的地中海場景,不惜帶領整個團隊遠赴亞得里亞海。“絕不降低品質來和有限的時間與預算妥協”,以精益求精的堅守對抗消費時代的齒輪,以藝術創作的態度進行動畫創作。 日本學者鹽野米松曾指出,日本是一個有著“匠人”文化傳統的國家。這并非是夸大其詞,而是日本社會的真實投射:即使一碗普通的拉面,和面溫度、煮面時間都有嚴謹的數據分析。從個體小販到科研學者,各行各業都崇尚一種對精益求精的癡迷。用日本著名建筑公司“大林組”的話說,這叫“身為技術人員的自尊心”。 然而,吉卜力的軟肋也在這里。供養“匠人”創作意味著高成本、高風險如影隨形。在CG動畫合成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吉卜力堅持每一個動畫細節都反復推敲,一個畫面往往需要畫數百張稿紙。在人工費用昂貴的日本,這無疑大幅度增加了成本開銷。據日本媒體報道,吉卜力僅人工費用每年就高達20億日元,每年需要100億日元的收益才能維持運營。而吉卜力30年只出了22部長篇作品,每一部作品所承擔的“收益”重任可想而知。一旦某一部作品未能達到“回本”目標,財務就會馬上吃緊。 更大的問題在于后繼無人。“匠人”對徒弟的要求,跟對手藝的追求一樣嚴格。要使手藝達到“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的境界,不僅需要時間的磨練,更需要“心知其意”。后一個條件,就不是人人所能完成的了。手藝的斷層,是“匠人”們普遍糾結的問題。至今,宮崎駿的接班人也沒有現身。對此,日本《產經新聞》評論稱,財務吃緊外加后繼無人,吉卜力很難在今后的日本動漫浪潮中占得先機。 “匠人之花”,如同開在一處莽莽原野,常常被生命力強大的雜草野花所淹沒。在生活的快節奏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文化快餐”,細細品味經典成了一種奢侈。而快速消費流溢出的審美疲勞,讓高品質所帶來的心理享受,并不比一般的產品高多少,消費者又何必舍近求遠?冷漠是“匠人”文化最大的敵人。日本文化學者多田道太不無擔憂地指出,大眾消費在日本的生根發芽,會讓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對高品質的東西棄之不顧。缺少足夠的市場,再高品質的“匠人”也無法承受冷漠之重。 法國影評家埃利·福爾曾說,終有一天動畫片會有德拉克洛瓦的心靈、魯本斯的激情、米開朗琪羅的活力。一種視覺交響樂,較之最偉大的音樂家創作的有聲交響樂更為令人激動。皇帝女兒不愁嫁的觀念,早已經被人們所拋棄,“匠人之花”也該學學怎么適應時代。空谷芳草雖然難得,總不及漫山芬芳更容易供路人采擷。(陳凌)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請呵護孩子們的文化基因
已是最后一篇
-
請呵護孩子們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