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北師大時談到,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小學課本“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新學年伊始,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瘦身”,《畫》、《草》、《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退出,引起極大爭議和反響。為小學生“減負”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減負”就把這些詩詞名篇刪除,無異于倒洗澡水時連孩子一起潑掉。試問,曾有多少初入學堂的孩子,在“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的韻律中開始晨讀?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情懷中初識離情?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展望中,立下最初的人生志向?支持這種刪減的意見認為,課本中的古詩詞,孩子們大都在家里或幼兒園就學習過,沒必要再學。這實際上是一種學習目標的功利化。孩子們能背誦多少首古詩詞,不是為了在人前顯擺,也不是為了應付作業和考試。我們需要大量誦讀傳統文化經典,需要它在孩子的人生課堂中占據一個重要位置,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優秀的文化基因,在晨間的瑯瑯誦讀聲中代代傳承。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根本。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條長河,傳唱千年的經典詩歌亦是當之無愧的源泉。在中國傳統中一直有“詩教”之說,“詩言志,歌詠言”,就是基于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的提升功用。這些樸素又直擊人心的文字中,積淀著我們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一個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來自于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吸收和堅定信念。這種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不僅為心靈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今天我們該怎樣為孩子們上好人生第一課,仍存在很多誤區,這種誤區其實也是社會認知誤區的一種折射。數理化重要、英語重要、才藝重要、證書重要,對語文的重視,也只限于對語文考試成績的重視。而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多少精神滋養和心靈熏陶,似乎就沒那么重要。在“實用主義”盛行之下,往往忽略了文化傳承對人的意義、對社會的意義。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其實更為突出。這樣一種需求,往往更能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表現出一種比物質和資本更強大的力量,這就是文化的“軟實力”。文化是歷史文明的積淀,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價值,不是由現實的物欲得失所能衡量的。對物質的過分重視,會讓思想陷入極為貧乏的境地,這對國家和社會而言,都是非常值得憂慮的現象。現在人們經常感慨道德滑坡、人心不古,憤慨于一些不良社會現象,某種程度上都是文化缺失和思想貧瘠所造成的惡果。如果脫離了我們的文化之根,這樣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冰冷而荒蕪的表面繁榮。 學者認為,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可能遭受的傷害,不僅來自外部沖擊,也來自內部的自我貶低。當今我們正處于大變革大發展時期,需要不斷吸取外來先進文化的營養,但同時也應不忘初心,堅守本源,重視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如是,我們才能更堅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不斷推陳出新,不斷開拓進取。這樣一種堅持,當從小學課本開始。 (付勤)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社會戾氣漫溢癥結及其破解
已是最后一篇
-
社會戾氣漫溢癥結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