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明夫婦援藏中的精神礦藏值得珍視,也給援藏、援疆工作提供了新的啟發——應更鼓勵高水平人才參與,用知識改變貧困,以知識促進民族融合。 今年是中央援藏20周年。據報道,在拉薩,有對援藏夫婦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是拉薩市委副書記、第七批北京援藏領隊馬新明和西藏社科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孫伶伶。在對口援藏歷史上,他們創下多個第一: 第一對援藏夫妻、博士,都有海外訪學經歷且兩屆援藏。 馬新明、孫伶伶夫婦,都難以褪去“高學歷、高素質”的身份標簽,也屬于知識精英,就現實條件看,他們完全可在北京身處安逸的生活中。可在援藏號召面前,哪怕親友力勸,也難阻他們踏上援藏之旅。 遠離都市,一路向“西”,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只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對他們而言,遠赴西藏,卻是以“援藏”為名,譜寫擔當,也在雪域攜手“筑夢”和“逐夢”。說到雪域西藏,許多人還會本能地想到高寒缺氧的氣候環境,相對貧瘠的物質條件等。而馬新明、孫伶伶這對援藏伉儷,卻未被艱難困苦擊倒。雖說高原氣候沒少給他們留下“水土難服后遺癥”;雖說重荷在肩,可他們毅然堅守在此,這在知識精英的身份映襯下,顯得尤為可貴。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龐陀彼丹說:“人當活在真理和自我奉獻中”。對于馬新明和孫伶伶,他們會結交“窮親戚”,為其噓寒送暖;發起為農牧區孩子捐贈冬衣的“溫暖行動”;為解決民生之困而奔勞,也源于其對扶貧濟困的意義認同,和奉獻者的人生定位。像馬新明,上學時曾靠著打工、寫稿,賺取微薄的生活費,將大部分錢都用于資助家鄉的貧困老人、孩子。到頭來,援藏歲月,也勢必為其生命增加寬度和厚度。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馬新明夫婦也可以說是“知識援藏”的典型。要看到,西藏等西部地區跟北京等地比,發展之所以會“不均衡”,知識與人才資源的差距無疑是個重要因素。近些年來一直呈現的一個人才流動的趨勢就是,知識精英“從農村到城市,從落后地區到發達地區”的單向化流動,不發達地區很難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然而,要改變欠發達地區的現狀,除了中央與兄弟省份的支持,同樣重要的是培養當地的自我造血功能。這恰恰需要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以帶來新技術和新觀念。因而,他們的援藏,也就顯得與眾不同。 不忘初心,不改情懷,不懼艱險,馬新明夫婦援藏中的精神礦藏值得珍視。而作為知識精英的他們,肯于奉獻邊疆,并用知識轉化為奉獻的能量,這也給援藏、援疆工作提供了新的啟發——應更鼓勵高水平人才參與,用知識改變貧困,以知識促進民族融合。(巴城 媒體人)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當漲價已成景區例行動作
已是最后一篇
-
當漲價已成景區例行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