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新華社記者陳灝)教育部9日發布的《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提出,科研弄虛作假、性騷擾學生等七類觸及師德“紅線”的行為將受到嚴懲。造成不良影響或嚴重后果的,還將追究高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合格的教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術業不精的教師充其量教不好學生知識,但心術不端的教師卻會帶壞學生的品格。近年高校教師學術造假、收受賄賂、性騷擾學生等失德行為屢屢見諸報端,由于一些行為并不構成犯罪,致使一些道德敗壞的教師難以受到處罰。 高校教師失德行為多發,嚴重傷害了教師隊伍和高校的形象,高校自身疏于管理難辭其咎。近年多起失德案例暴露出一些高校日常管理中“重科研,輕師德”問題嚴重,對違反師德的行為不主動追究,甚至“護短”,將嚴重違反師德的教師仍然留在講臺上。 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是師德建設的責任主體,高校主要負責人是師德建設的第一責任人;高校應組建師德建設委員會,并建立一崗雙責的責任追究機制。 教育部這一規定對高校師德管理責任的強化值得肯定,但制度最終轉化為師德建設的助推力,還需要高校積極作為。師德建設委員會能否發揮職能,師德考核能否真正做實,失德教師的處置能否及時、公平、公開,都將決定師德建設的成效。 履行師德建設的主體責任,高校一方面需要強化日常管理,盡快建立起相應的管理體系,將師德考核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在違反師德行為的處置上,應當公開透明、公平公正,而不能抱著“家丑不可外揚”的心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當然,師德建設也需要形成合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也應當發揮職能,幫助高校扎牢籬笆,防范和懲戒教師失德行為。高校教師也應當加強自我修養,自覺捍衛職業尊嚴。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才能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完善立法遏制餐桌浪費值得嘗試
已是最后一篇
-
完善立法遏制餐桌浪費值得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