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黑龍江省富錦市長安鄉永勝村的水稻種植戶在收獲水稻。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攝
10月15日,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師生用黑豆、小米等糧食和玉米皮制作“我愛中國”裝飾畫。在“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廣大師生用這種方式鼓勵大家珍惜糧食。光明圖片 曹元良 攝 我國糧食“十連增”世界矚目,但糧食的損失浪費也十分驚人。據統計,我國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在700億斤以上,相當于兩億人1年的口糧—— 10月16日,第34個世界糧食日暨第24個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到來,糧食安全再次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糧食損失、節約糧食問題也成為熱議焦點。 一方面,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另一方面,我國糧食產后損失浪費嚴重。目前,我國糧食產后節約減損的潛力空間有多大?當前還存在哪些難題亟待破解?科學減損又將從何入手?日前,記者赴一線進行了采訪。 節糧刻不容緩 初秋,收獲的季節,在江蘇徐州,中央糧食儲備庫已經裝滿豐收糧,然而豐收后,糧食儲藏的壓力依然不小。“徐州目前的糧庫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老式糧倉占了不小比例,這類糧倉條件較差,因為漏水、受潮帶來很多損失。”徐州市糧食局辦公室主任胡棟說。 我國糧食“十連增”世界矚目,但糧食在生產、運輸、加工、消費過程中的損失浪費也十分驚人。據有關科研單位和專家測算,由于農戶家庭儲糧設施簡陋、糧食裝卸運輸拋撒遺漏、過度或粗放式加工,我國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在700億斤以上,相當于2億人1年的口糧。其中,農戶儲糧的糧食損失率約為8%,每年損失約400億斤,而在糧食儲運環節和糧油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都分別在150億斤以上。 國家糧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農戶儲糧是當前推進節糧惜糧首要難點。目前全國種糧農戶有2.1億戶,已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的農戶不足3%。另一關鍵在于加工環節,根據國家糧食局相關統計數據,糧油加工企業日產能50噸以下的小型企業數量占比20%左右,落后的生產方式導致大量的加工損失浪費。 “目前消費者普遍存在過度追求精、細、白的消費誤區。”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總工程師王莉蓉指出,調查數據顯示,大米加工工藝普遍都在二次拋光以上,而每增加一次拋光會導致出米率降低2~3個百分點。如果所有加工企業都減少一次拋光,僅此環節每年就可節約糧食60萬噸。 減損從科技開始 在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食儲備庫,記者看到一種與眾不同的糧倉。“糧倉的房頂上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采用橫向通風的新技術,并安裝了基于云技術的糧情監測系統和智能控溫除蟲系統,這四項新技術的運用可讓糧食一個周期的損耗從原來的0.7%左右下降到0.2%左右,僅單倉就能節糧18噸。”糧油儲備庫倉儲部副總經理張云峰介紹說。 爬上五米多高的旋梯,記者跟隨張云峰走進這個糧倉,大片散放小麥映入眼簾。張云峰從麥子里抽出一根細線和一個感知器,介紹說:“這就像我們管理員的眼睛,有了它我們可以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糧堆中的安全隱患。” “過去,我們儲糧采用包裝儲藏方式,運輸過程中分裝損失不小。如今,糧食已經實現了散裝散運,日作業量從原來的300噸提高到2700噸。”糧油儲備庫管理中心主任黃志軍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秦富說,無論是儲藏、運輸還是加工等環節,糧食減損都需要向科學要效益。 為推動建立節糧減損新機制,國家糧食局實施“糧安工程”,加大節糧減損關鍵技術研發力度,推動原糧“散裝、散運、散儲、散卸”的四散化物流方式。同時,到2014年底,將累計為全國26個省份配置817萬套新型農戶儲糧裝具,每年可減少農戶儲糧損失90萬噸,使糧食倉儲企業的儲藏損失率平均下降1.7%左右。 從每個人做起 “溫水煮飯好還是涼水煮飯好?大米怎樣儲藏能夠避免生蟲?”10月13日,蘇州市吳中區嘉寶社區的居民聽了一堂生動的糧食科普知識講座。吳中區糧食局的工作人員為社區居民講解了糧食生產加工過程、如何節約糧食等知識。 “很多時候,外面吃飯點了很多菜,吃不了幾口就飽了,太浪費了。”居民沈女士告訴記者,聽了講座才真正認識到一粒糧食是多么來之不易,節約糧食需要每個人從點滴做起。 據調查,2013年我國糧食消費量6.06億噸,總產量6.02億噸,糧食產需總量仍保持基本平衡。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推進、消費結構升級和糧食工業用途拓展,我國糧食消費將繼續呈剛性增長。同時,隨著耕地、淡水資源、生態環境、氣候等自然資源約束在未來幾年越來越明顯,糧食等重要食品穩產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這對糧食減損提出了更緊迫的要求。 “減少糧食浪費離不開科技進步,更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秦富指出,家庭、企業分別是糧食消費、流通環節節糧的主體。青少年代表著未來,培養廣大青少年“節約一粒糧”的好習慣,對全社會形成愛糧節糧風氣至關重要。我們要在全社會倡導節糧愛糧的良好風氣,用實際行動傳遞愛糧節糧的正能量。(本報記者 李慧) 節約一粒糧倡議書 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本,是經濟社會發展之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穩步增強。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淡水資源緊缺和耕地質量下降等問題呈加劇趨勢。同時,在糧食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環節存在大量損失浪費現象,每年損失浪費的糧食相當于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節糧減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浪費糧食的不良風氣必須堅決剎住。值此2014年世界糧食日和愛糧節糧宣傳周之際,我們向全社會倡議:從我做起,節約一粒糧。 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讓愛糧節糧成為社會優良風尚。媒體將愛糧節糧作為經常性的宣傳內容,報道先進典型、曝光浪費糧食的行為。單位、企業等各類組織、機構采取適當方式開展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宣傳。加強對大中小學生愛糧節糧教育,持續抓好以節約糧食為主題的團日、隊日活動,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節糧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廣大干部群眾把愛糧節糧作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內容。 從每個人每個家庭做起,養成節約、愛惜糧食的良好習慣。廣泛深入開展“愛糧之家”和“節糧小竅門”評選活動,引導更多家庭精打細算、科學用糧,粗細搭配、注重營養、健康飲食,不過分追求米面的“精、白、亮”。外出就餐不過度消費,剩飯剩菜打包帶回,杜絕餐桌上的浪費。 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有企業以及廣大黨員干部,要率先垂范,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落實公務接待、商務宴請等活動的節約措施,杜絕任何形式的食物浪費。切實抓好在全國大中學校開展的“光盤行動”“文明餐桌”等活動,把學校食堂建成愛糧節糧的典范,引導幼兒園、托兒所和各類學校愛惜糧食、健康消費。單位食堂和各類餐館、飯店要認真執行配餐規范和用糧標準,堵住各種浪費糧食的漏洞。 采取各種措施,減少糧食生產、流通、存儲、加工環節的損失浪費。引導和幫助農民做好糧食收獲和儲存,努力做到顆粒歸倉。流通和倉儲企業發揚“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優良傳統,不斷提高科學儲糧、節糧減損的能力和水平。糧食加工企業嚴格執行國家標準,提高成品糧轉化率,延長產業鏈條,搞好原糧綜合利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節約每一粒糧食,努力使愛糧節糧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國家糧食局 農業部 共青團中央 全國婦聯 2014年10月15日(記者 李慧)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一個民族不能靠娛樂滋養精神
已是最后一篇
-
一個民族不能靠娛樂滋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