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網友“青春大篷車”發布微博,稱廈門大學博導吳春明長期猥褻誘奸女學生。近日,當事女生接受東方衛視《東方直播室》采訪,稱曾被迫與吳三次開房,向學院反映情況后未果。廈門大學10月14日晚間發布《關于對吳春明處理情況的通報》,經查明,吳春明與一名女研究生多次發生不正當性關系,并對另一名女研究生有性騷擾行為。經研究,廈門大學決定給予吳春明開除黨籍、撤銷教師資格處分。(《現代金報》10月15日) 每當關于高校教師的丑聞被曝光后,當事人或一些人似乎總能找到合理的理由來解釋。比如,廈門大學博導誘奸女學生,從其所發短信內容來看,他可以把這種騷擾看成一種喜歡,有些人也會把這種騷擾看成一種盛行的權色交易——認為既然這樣的現象在社會上普遍存在,在高校教師身上出現也就再正常不過了。再比如,川美某副教授所謂“性騷擾”女生事件,在回應輿論時,當事人居然把這種外人看來的“騷擾”看成一種帶學生的獨特方式,并認定即便是與女生親密接觸了,也是一種師德以外的生活,因為他已經退休且是單身老男人。更為吊詭的是,這兩起事件發生后,都有學生或同行在某種程度上予以聲援,似乎這兩名教師都是被冤枉的。 誠然,一些時候,某些不良風氣在社會上儼然成為一種明規則;誠然,高校也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某些社會法則在高校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但一個必須厘清的價值判斷是,師德弱化甚至淪喪是不該被容忍和被接受的,否則教師在教書育人時就難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就無法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良心角色。這樣的教師即使業務上再優秀,也只是可能誤人子弟的教書匠,其言行甚至會起到反面示范作用。師德弱化后,教師就很可能做出有損學生利益甚至侵害學生的事情。 即便在此過程中,個別學生沒有反感,甚至有迎合,失德事件也不應被接受。有人也許會替被曝光的教師叫屈,說如今有些學生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勤奮好學,一些想走捷徑的學生早就熟稔了社會通用的那些潛規則,正是因為某些學生的蛻變才導致了某些教師的變化。這無異于在混淆視聽和推卸責任,一方面,即便某些學生有了這樣的蛻變,教師也該潔身自好,堅守師德的邊界和底線,而不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師德的一些邊界是恒定的,并不該隨著時間、地點、對象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說因為某些學生變了,教師就可以降低自身的道德水平。師德邊界必須厘清,底線必須堅持。(李劭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電影市場需要怎樣的增長
已是最后一篇
-
電影市場需要怎樣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