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青年評論家隊伍的建設 在近期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作為文藝批評的新生力量,青年評論家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藝評論的未來。當前,青年文藝批評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如何?有關機構和部門為培養青年評論家實施了哪些具體的舉措? 青年文藝論壇:探討“新的人民文藝” 10月16日下午,位于北京惠新北里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一間大會議室里,一場青年文藝論壇正在舉行,討論主題是“新世紀的群眾文藝與公共空間”。與會者顯然關注到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及其重要講話,“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藝不要做市場的奴隸”等語句,不時出現在討論中。 這已經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批評中心成立以來所舉辦的第41期“青年文藝論壇”了。在過去3年多時間里,差不多每月總會有一個周四的下午,從北京各處趕來的青年學人聚集在這間會議室里,對當前最新的文藝作品、文藝現象與文藝思潮,以專題發言加圓桌討論的形式進行研討。“70后”和“80后”共同構成了論壇的主力——他們中既有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青年學者和在讀研究生,也有來自其他高校、研究所、報紙雜志、文化機構等不同行業的年輕人。 近年來,針對現實中的文藝批評不盡如人意的狀況,學界、文藝界曾多次呼吁加強建設健康科學的文藝批評,有關部門也一直高度重視。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于2011年6月成立了當代文藝批評中心。在當初的成立大會上,被任命為該中心主任的青年批評家李云雷提出了四點宗旨:實事求是的批評原則;尊重、分析與開放的態度;理論、實踐與個人體驗相結合的方法;建立現代中國美學體系的目標。 每期“青年文藝論壇”的現場發言和討論都會被記錄并整理成冊,供內部交流。翻閱這些成果,可以發現“青年文藝論壇”的兩個特點:一是關注新世紀“人民文藝”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二是特別關注當前文藝界的熱點與前沿問題。 李云雷告訴記者,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青年文藝論壇的中心目標;關注文藝界的熱點與前沿問題,有助于研究在新的語境下如何更好地站在人民立場上講述新的中國故事。 中國現代文學館:讓年輕人盡快拿到話筒 作為國內知名的“70后”評論家之一,在李云雷的眾多名銜中,有一項是“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 中國現代文學館隸屬于中國作家協會,它是在巴金的倡議下建立的,是中國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學博物館,同時也是國內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陣地。 2011年,中國作家協會決定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設立客座研究員制度,招聘對象為全國范圍內的“70后”“80后”青年評論家,每年度聘任一屆。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吳義勤稱,這一舉措是為了“在加快中國現代文學館學術中心建設步伐的同時,也加快青年評論家的培養和成長速度,努力打造一支青年評論家的‘國家隊’”。 吳義勤介紹,中國現代文學館每年度組織客座研究員參加10次學術例會,通過集中研討,引導青年評論家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理論,研究各種文學思潮和現象,積極介入文學現場。“我們希望能夠以各種方式,推動客座研究員們的學術生長。”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屆客座研究員,我由此近距離地接觸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生產現場,并在這種‘短兵相接’中調整著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批評方式。”青年評論家楊慶祥對記者說。 中國作協副主席、評論家李敬澤說:“評論家和作家的成長規律不太一樣,作家有時候寫一部作品可能大家就都知道了,而評論家可能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才能進入公眾的視野,把麥克風拿到手里。我們希望盡快地讓這些年輕人拿到麥克風,發出自己的聲音。” “聯合文學課堂”:直面文學現場 近期,有一個名為“中關村59號”的微信公眾號在文學愛好者中流傳。這個由學生自主運行的文學自媒體,為人大文學院師生及其他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分享文學創作的平臺。 人大文學院副教授楊慶祥是這個平臺的組建人之一。他近來在日常教學之余開設了“聯合文學課堂”,其討論成果也在“中關村59號”上發布。每次課堂由楊慶祥和他的研究生選定作品,然后邀請作家、青年評論家和學生們一起來進行研討,課堂人數限定在十人左右。談到開設的動機,楊慶祥說:“目前高校中文系的教學以文學史為主,對當下的作品缺乏敏感性,教學嚴重滯后于創作實踐。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比較有效地接觸到文學創作的現場;同時,希望這種具體的、有時候是與作家面對面的交流,能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 楊慶祥的“聯合文學課堂”吸引了不少高校的同學慕名前來。楊慶祥說:“‘上課’的同學每一次都認真閱讀、思考、發言,與作家面對面溝通。作家們也覺得這種面對面的交流非常誠懇、有效,比一般的研討會更有意思。” 文藝批評生態正在改變 在各方的努力下,青年文藝評論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青年評論家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的聲音也在文藝界和學術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回響。在楊慶祥看來,這將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多年后我們回首當代文學史,將會更加明白這是一個多么具有歷史意義的時期,它改變了文學評論的生態,與此同時也改變著文學的生態。” 在青年作家徐則臣的感覺中,年輕評論家觀點更鮮明,雖然有時不免有矯枉過正之嫌,但基本上能“扣題”,言之有物,且一般以挑毛病為主,聽慣了表揚的作家可能會不適應,因為現在的很多研討會更像是“以表揚和鼓勵為主的促進會”。“研討會上理應有被研討的作家和評論家之間的交鋒,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式主義的單邊批判或表揚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藝評論應該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徐則臣說。 李云雷認為,青年文藝評論家首先要有藝術的敏感,其次要有公正的態度。但對于當前的文藝評論來說,僅僅具有這些還不夠,一位優秀的評論家還應該有對時代與世界變化的敏感,同時要有提出新問題的思想能力。(光明日報記者 饒翔)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文化沙龍催生和滋養人文精神
已是最后一篇
-
讓文化沙龍催生和滋養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