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的這句名言,在業內可謂盡人皆知。于是,不少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真的把自己當成一頭“豬”,挪動著笨重的身體,四處尋找互聯網的風口。其實仔細想想,要吹飛一頭豬,需要多大的風?與其疲于尋找風口,倒不如把自己變成一只“雞”,只需要一陣小風就能撲騰起來。 尋找風口的多半是傳統企業,他們有龐大的傳統業務,更愿意將優勢資源放在傳統業務上。因此,他們奢望找到最巧妙的切入點,以最小的轉型代價,換來最大的收益。準確地說,這些傳統企業是在“觸網”而非“轉網”,前者是把互聯網當工具,后者才是把互聯網作為安身立命之本。 在殘酷的硫磺島戰役中,一名美軍士兵在日記中鼓勵自己戰勝對死亡的恐懼:“我知道這很難,但我知道它是對的。”相比之下,日本士兵在死亡沖鋒時心情矛盾,在電影《硫磺島來信》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我想活,可我不得不去死。” 這是《洗腦術》一書中所舉的例子。美日士兵的心態恰好對應了互聯網時代的兩種企業,一種對互聯網里的機遇心向往之;一種是害怕遭受淘汰而被迫向互聯網靠攏。要適應互聯網時代,后者就必須給自己“洗腦”,使自己真正相信互聯網,用互聯網思維去思考。 采用互聯網思維,這是傳統企業轉型的關鍵一步。但是,在人人談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被詮釋得五花八門的當下,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么? 當我們跑起來的時候才能聽到心跳,登高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的體重。其實,互聯網思維正如心跳、體重,原本就存在于傳統企業中。比如用戶思維,也就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這是再傳統不過的理念。但是,不少傳統企業只是將這一理念掛在嘴邊,并沒有完全付諸行動。因為即使做不到,丟掉一些比較“挑剔”的用戶,企業依然能生存、發展。如今,互聯網來了,一切都變了。一次糟糕的用戶體驗,被發表在商品評價里,微博、微信里,瞬間就可能影響成千上萬的用戶,導致產品短時間內被甩出市場。 因此,傳統企業要警醒但不必驚慌。不妨回自家后院找找,絕大多數互聯網思維都埋藏在那里。只不過,這些埋藏已久的“古董”,可能需要重新拋光、上色、包裝,以適應一些新的市場需求。(潘旭濤)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甩開“銅臭” 不做“奴隸”
已是最后一篇
-
甩開“銅臭” 不做“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