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延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誠信一直作為重要道德準則被經久流傳。從曾子殺豬取信于子,到商鞅徙木南門取信于民,再到季布一諾千金,無不體現出中國人對誠信的推崇。可以說,誠信已經成為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共識。
在當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關系深刻變化,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等錯誤思潮觀念沖擊著人們。毫無疑問,中國正行駛在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當中,貧窮落后、僵化封閉的景象一去不復返,但軟實力方面,我們顯然還處于“慢車道”,失信行為屢屢考驗我們:三聚氰胺事件后,國產奶粉信任度直線下滑,至今仍難以完全走出陰霾;工程院院士李寧涉嫌貪污巨額項目經費引爆學界腐敗內幕,再次破壞了大學校園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
這些層出不窮的失信現象,讓我們更加需要誠信的正能量。在市場經濟中,誠信是維系等價交換行為的基礎和紐帶,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和紐帶,交易成本就會顯著提高,甚至交換將無法正常健康地進行;在社會交往中,誠信是和諧友愛的社會秩序賴以維持的根本要素,如果沒有誠信作保,個體就會變成彼此分離的一座座孤島。
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當務之急是構建一套規則完善的信用制度。我們常說,誠信是無價的,在多元價值觀潮流的現實語境下,誠信應當是有價的——企業經營是否合規守約、個人借貸是否按時償還,這些信用記錄,傳遞信息的基礎上應當具有資本價值:信用水平越高的市場主體,應該享受更多實在的經濟優惠;反之,信用水平越低的市場主體,應該承擔失信帶來的經濟后果。前不久,國務院正式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這意味著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有了“時間表”“路線圖”,誠信社會變得更加清晰可期。各方通力合作編織的信用體系網絡,構建的是更為“有價”的誠信,讓守信者一路暢通、失信者寸步難行。
當然,誠信建設需要制度保障和引領,更離不開每一個普通人的自覺努力。古人云:“君子養心,莫善于誠”。日常生活中,一句邀約問候語、一篇工作保證書都是某種信約的發起和踐行,以誠律己、以誠待人,點滴言行印證匯聚起的個人形象,是比印蓋在契約上的印章更有說服力、更具考驗性的人生信義證明。即便是最普通的你我,也能在一言一行中彰顯誠信之美。
千百年來中國人“然諾重千斤”的傳統美德,一直在接力傳承著。(成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