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個記者節臨近,友人問:記者節既是國家節日,對民眾有何意義?我說一如教師節、護士節,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呼吁,不要喪失對新聞人的信心和尊重,不要放棄對新聞人的支持與呵護。友人聽后嘴角上揚,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透過友人意味深長的表情,體味的是媒體公信力損耗的尷尬與苦澀。從去年的陳永洲事件,到今年公布的8起典型新聞敲詐案件,再到21世紀傳媒總裁等被警方帶走,新聞操守的墮落矮化了新聞職業的崇高;從虛假新聞到“疑字當頭”的懸疑新聞,從低俗新聞到“萌妹陪游”的營銷新聞,不斷變換馬甲的眼球效應暢通無阻,蠶食公眾對“社會瞭望者”的信任。這一切,將個體謀私、媒體經營的紅黑之術公之于眾,讓新聞尋租、新聞敲詐成為年度熱詞,與車馬費、紅包等潛規則一起,惡化為“癌細胞”附著在允中守直的媒體風骨之上,加劇廣大正直新聞人的內心憾恨。 可以想象,今后再遇記者權利遭受侵害,公眾也許不再是聲援的力量,而是旁觀的看客——“記者又收錢了吧”;將來再反擊謠言、再澄清輿論,公眾可能不會毫無保留地信任記者和媒體,而是潛意識地擴大“塔西佗陷阱”效應,那么以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為己任的媒體,又該何以自處?許多人都見證過記者對改革開放、良法善治的推進,對個體命運、群體福祉的改變。但是,成績屬于過往,若媒體公信喪失,記者將拿什么來應對時代挑戰,承載社會期許,擔負光榮使命? 把問題歸咎于媒體管理機制是容易的,將矛盾歸因于新媒體沖擊下的轉型壓力是輕松的。然而,再不完善的機制、再大的壓力也不是自我墮落的理由,在呼喚有效監管、順應媒體融合之余,媒體與記者更應該進行自我救贖。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深入思考我們當初是從哪里出發的、為什么出發的”,對于新聞人來說,應當思考我們的理想、倫理、操守,是不是我們走得太遠忘了為什么出發?忘了自己是誰?忘了“鐵肩擔道義”的崇高? “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沒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不可能擔當起重任。什么時候失守了原則和底線,什么時候就有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就不值得社會公眾信任。重溫拒納軍閥張作霖30萬元誘惑、直呼“槍斃我也不要”的飄萍風骨,聆聽“有了健全的人格,才配做新聞記者”的長江定論,謹記“不為私情縈夢寐,只將貞志凌冰雪”的韜奮恒言,仰望燦若星辰的新聞前輩,練好“妙筆”,鍛造“鐵肩”,自我救贖就有了導航的北斗星。 有一段無名氏的碑文,讓很多人沉思。他在年輕時夢想改變世界,成熟時決定改變國家,暮年后愿望僅是改變家庭,最后都落空了。當他行將就木之時,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從改變自己開始,從校正航向做起,在一樁一件事情上見真功,誰又能說我們不能擔起道義、贏得公信呢? 在這個意義上,對于媒體人來說,記者節應該是一個沉思得失榮辱的節日,一個擦亮光榮與夢想的節日。胸有一團不滅的火,我們就一定能擔當好使命,抵得住誘惑,在新時代寫下新聞記者的新榮光。(姜赟)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錯位“私家農莊”是面哈哈鏡
已是最后一篇
-
錯位“私家農莊”是面哈哈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