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遼寧日報》頭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發(fā)公開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公開信源自于10月21日,一位大學生在《遼寧日報》官方微信的留言,引起了編輯部的注意。為此,報社采編在省內外幾大高校中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調查,并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在高校比較集中的城市聽了將近100堂大學專業(yè)課。公開信中指出,“呲必中國”的現(xiàn)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還很過分,必須引起教育界的警覺和重視。(11月16日《深圳晚報》) “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作為高校教師,尤其是文史哲社會科學的老師,具備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底線,因為他們是社會的“公知”。可以說,高校教師批判社會的權利,理應受到保護,如此才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思想貢獻。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也有一個場合的問題。批判從來都不該是無處不在的,也從來都不應成為一種情緒化的表達,更不應是為了批判而批判的“抹黑”。以報道來看,少數(shù)高校教師的做法,無疑逾越了最起碼的底線——他們“呲必中國”、“贊必西方”。如何選擇理性的批判而不是情緒的批判,值得思考。前英國倫敦經(jīng)濟與商業(yè)政策署署長羅思義的看法的確能給人一些啟示:“我完全同意《遼寧日報》的看法。美國的大學和中小學非常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當然,中國的大學教師也有許多愛國者。但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常被中國少數(shù)高校教師的‘呲必中國’現(xiàn)象所震驚。”由此可見,不理性的批判,的確是一種很刺耳的聲音,這必須引起重視。 如果高校教師在課堂上動輒就是情緒化的批判社會與國家,必然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帶來誤導。畢竟,高校里的教育,不等于鄉(xiāng)野里“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巷議,因為講壇不是私人領域。而“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道理,也應為高校教師所信仰。如此,才能呵護好一個理性的氛圍,讓批判成為社會進步的思想動力。(龍敏飛)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經(jīng)典的重復 因為經(jīng)典的缺失
已是最后一篇
-
經(jīng)典的重復 因為經(jīng)典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