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超體》和《星際穿越》兩部科幻大片,不僅創(chuàng)出高票房,還引發(fā)觀眾的熱烈討論。思考的熱潮也促人們反思:為什么中國人拍不出好的科幻片? 是中國缺乏科幻電影的制作技術,還是缺少支撐科幻大片的資本投資?如果說是我們想象力匱乏,那么,是源自對科學的認知態(tài)度偏差,還是來自于價值體系的限制?抑或是,我們的教育模式和傳統(tǒng)思維方式制約了科幻電影崛起?微友們紛紛通過微信平臺進行討論,現(xiàn)摘編幾篇,與大家分享。 ——編 者 科幻要有想象力 當下領跑票房的科幻大片,其產地基本非歐美莫屬。究其原因,不僅在于他們制作技術高超,恐怕隱藏在編劇、策劃背后的對未知世界的探求和思維創(chuàng)新,才是他們贏得市場的最大秘訣。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所以,莊園里樹上落下的蘋果、水壺上跳動的壺蓋和浩瀚宇宙間謎團一樣的進化發(fā)展,有人敏銳抓住了,才會帶來一次次突破。科幻大片雖不至于此,但道理相通。基于現(xiàn)實認知,又不囿于固有界限,每個故事有其合理性,又能引發(fā)探討,才能余音繞梁。 打破思維定式,這或許是我們奮起直追去迎接科幻春天的起點。(@楊森) 莫被利益束縛 從《搜神記》到《聊齋志異》,再到今天多得不能再多的網絡玄幻小說,中國人的想象力其實并不匱乏。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作品,是因為把太多本該用來追求品位的時間用在了急功近利上,以至于很多本是科幻的東西硬生生地被拍成了魔幻。所以,要拍出真正意義的科幻大片,首先要擺脫固有的商業(yè)模式,使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團隊能夠潛心打造誠意之作。當然,這更需要出品方和創(chuàng)作方勇于嘗試的勇氣。其實,所謂想象,無非就是審視當下、洞見未來。而惟其用心,方能自熟悉的地方找到風景。(@夜來無夢生) 讓科學和藹可親 還記得上高中時,練過一篇特別需要想象力的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同學們大多感覺無從下手。針對這種現(xiàn)象,當年就有教育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們缺乏對科學知識的了解,自然難以解開思想的韁繩、讓想象力自由馳騁。 確實,科幻的根基在科學,只有科學生機盎然、引人入勝,科幻的想象之花才能精彩綻放。但對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從小接觸的科學就是繁雜的數(shù)學公式、難解的物理題、冗長的化學式,就像面對板著臉的圣誕老人,想要得到禮物卻又不敢靠近。喪失了“地氣”的科學,當然難以煥發(fā)出想象的光華。要讓科幻崛起,就必須讓科學“和藹可親”,為科幻培育肥沃的群眾土壤。(@石久硯) 傳統(tǒng)思維要“現(xiàn)代化” 縱觀中國的科幻片,投資不可謂不巨大,但是在高投入之后,獲得的卻是慘淡的票房,甚至也無人想談論觀后感。或許我們更應該從思維方式上,反思中國科幻電影為何一直經營慘淡。 事實上,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們更注重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事,這沒什么不好,但也需要抬頭看天,有縱橫馳騁的想象。正如我們會給孩子們講愚公移山來告訴他們只有努力做事才會達到目標,卻在講杞人憂天的時候告誡孩子不要胡思亂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未來的想象,也影響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發(fā)展。 對于電影業(yè)來說,科幻電影的發(fā)展任重而道遠。要想在科幻片上取得好的成績,既要有技術的改進,也要有傳統(tǒng)思維的突破。(@譚曉曉)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把市民“吐槽”轉化為治霾合力
已是最后一篇
-
把市民“吐槽”轉化為治霾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