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這種惡搞的出現,類似的規矩似乎還需要定制和強化,非此不能提點無知者的愚蠢。 近日,兩個年輕人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的“惡搞”照片,被放在網上:面對一座俯身向前的逃難老者雕像,一名身穿條紋T恤的小伙一邊笑著,一邊將腳踩在了雕塑底座上;另一綠衣小伙則站在水邊,用手摸著雕像的頭。還有一個少年背著被炸死的奶奶逃難的雕像,令很多人心酸,可照片中,這位綠衣小伙一腳蹬在雕塑背后,似乎準備把雕塑中的兩人踹倒……他們的“惡搞”很快引起公眾群起攻之,甚至有人提出要對他們“人肉搜索”,因為他們輕慢了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歷史,冒犯了國人共有的情感。 這樣的情形早已有之,河北保定清苑縣一座烈士陵園內,就曾經有一名少年在英雄紀念碑前做出不雅動作,還踢倒一塊墓碑……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對這段歷史的無知,更缺乏對這段歷史的情感,想必在他們自己親人的墓地上,他們斷然不會如此。這種以無知為基礎的標新立異,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心中缺少必要的敬畏,無論是對歷史還是對藝術,乃至生活中的很多事。 北京人藝的經典話劇《雷雨》,經常會重排后為學生們公益演出,但常常會遇到“哄堂大笑貫穿全劇”的尷尬,出演周樸園一角的楊立新對此曾表示:“這樣的‘公益場’不演也罷”。文化經典遭笑場,確實有“文化語境失衡”等原因存在,但年輕觀眾文化素養的失落,對經典缺乏尊重,更是不爭的事實,和前面那兩個“惡搞”的年輕人一樣,受現代“娛樂至上”、“娛樂至死”的影響,他們在面對歷史、藝術時,才膽敢以娛樂代替敬畏。 事實上,一個成熟的文明,一個優秀的民族,永遠需要有敬畏意識。敬畏是對生命、對自然、對智慧、對規律的一種遵循,是文明秩序的基礎,也是理想情感的源泉,更早就是中國的優秀傳統,一如孔子所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網絡的出現,不僅加快了信息交流,也使得人格更加平等,人性得到最好釋放,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敬畏的消失,因為只有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偉人,才可能凈化情感,升華思想,才可能使人格不因為無知而膨脹,社會的秩序才得以維護,用娛樂沖淡乃至代替敬畏,只能使整個時代的氣質變得輕浮淺薄。 前幾天,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規范國歌奏唱禮儀的實施意見》,強化《國歌》演奏時的禮儀,雖然很多人覺得這是中國人本能之事,理所當然,但為了避免這種惡搞的出現,類似的規矩似乎還需要定制和強化,非此不能提點無知者的愚蠢。(佟彤)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家長們 和孩子一起讀書吧
已是最后一篇
-
家長們 和孩子一起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