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手術服互挽手臂,豎起剪刀手擺起造型,背景中還有躺在手術臺上的患者……日前,西安某醫院數名醫護人員在手術室內的一組合影被網絡熱轉,并引發持續爭論。在網絡無遠弗屆、自拍無所不在的移動互聯時代,成為輿論焦點既不難也并不容易,為何來自醫院的幾張照片會突然“走紅”? 答案還真得從“醫院”這個關鍵詞來找。醫院是救死扶傷的重要場所,醫生是治病救人的特殊職業,手術室圖片一般只用于內部交流。不管出于什么具體原因,在手術尚未徹底結束時拍下這樣的合影,難免令人感到不適甚至不安。這也是為什么,一些網友第一時間發出“手機怎能帶到手術室”“手術時你們在做什么”“考慮過患者感受嗎”等詰問。 面對不期而至的網絡輿情,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反應迅速,不僅第一時間成立調查組,而且快速查明事實,果斷作出處罰。根據調查,照片其實是今年8月份的舊照。這臺手術難度高、持續時間長,為患者保住左腿后,參與醫務人員都很高興;而因手術室即將搬遷,相關醫務人員在完成手術后,為留念進行了拍攝。結果,事件不僅在全市衛生系統予以通報批評、醫院被扣分,分管副院長等3人還被免職、所有參拍人員作出深刻檢查。懲處之嚴厲,相信能夠給公眾一個交代。 事情似乎該告一段落了,但網上的爭議卻仍在發酵。有聲音認為,不應把簡單問題復雜化,自拍應多作善意解讀。一家網站所開展的網絡調查顯示,在參與投票的網友中,超過四成認同“若手術已成功完成且拍照經過了病人同意,那我沒意見”。但也有不少人留下“難怪醫患關系這么緊張”等感慨,開始超越對具體事件的議論,痛斥當下醫德醫風的沉淪,更流露出種種負情緒,投射出對醫護人員深深的不信任。當情緒宣泄的音量不斷加大,我們不能不對此保持警惕。 醫生玩自拍惹爭議,這既非首例,更不是個案。此前,美國名嘴瓊·里弗斯在進行手術時被醫生拍合照也曾引發集體聲討。醫療衛生領域可謂熱點新聞的高產區,近年來,醫療糾紛、暴力傷醫等事件層出不窮,但凡牽涉醫患關系,似乎總能引發口水仗。面對對與錯、是與非,如何更有效維護患者權利、更嚴格規范醫生行為,可以遵循執業醫師法等依法依規進行處理。當個案升級為公共事件,如果動輒上綱上線、亂貼標簽,則顯然超出了合理范疇。更何況,在有圖也不一定有真相的時代,媒體和公眾都更應學會甄別信息、駕馭情緒、管理表達。 一組自拍照片會引發如此軒然大波,并要對自身行為承擔這樣的后果,相信當事人在面對鏡頭時也未曾想到。我們常說醫者仁心、大醫精誠,這“心”與“誠”,還需用信任去孵化。正因如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語境下談醫改,不能只盯著醫院等級、醫療設備、醫生數量等看得見的硬指標,也要更加重視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軟環境。也正因如此,社會信任堪稱更寶貴的醫療資源,如何打掉醫院與社會之間的心墻、解開醫者與患者之間的心結,或許是更重要的社會議程。 有人說,“冷漠無情,就是靈魂的癱瘓,就是過早的死亡”。但如果任由情緒泛濫,又何嘗不會陷入另一種極端?越是聲音多元的時代,越需要凝聚信任的力量。社會由不同群體建構而成,別讓社會信任被不良情緒淹沒,這不僅是彌合隔閡的前提,也是重建信心的必要。(李浩燃)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凝聚人心,贏得歷史新機遇
已是最后一篇
-
凝聚人心,贏得歷史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