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由于福州火車站建設,陳景潤故居所在的臚雷村被征地拆遷,陳景潤故居則被連夜拆除。從新聞圖片里看,村莊滿目瘡痍,遍地都是瓦礫磚石。 在一片“拆”聲的當下,對于拆遷新聞,相信不少人已經漸漸麻木。即使是名人故居,之前的梁思成林徽因、傅雷、徐志摩等人的故居,也曾遭遇過類似命運。而豐子愷故居也由于附近居民阻撓參觀,最后被迫關閉。雖然每個案例都有特殊性,也各有各的具體理由,但從很多涉及文化的拆遷事件看,名人故居甚至是文化本身為城市建設經濟建設讓道,確實是普遍的事實。 到許多城市旅游,旅客都會得出“千城一面”的感嘆。置身一座城市的商業區、新城區,實在難以分辨其地屬的南北東西,文化的粗獷精致,以及歷史的新舊厚薄。真正有魅力的,定是那些承載著歷史文化,充滿故事傳說,獨具地域特色的街區和建筑。文化不僅僅負載于街區和建筑身上,還負載于活生生的人身上。一些中國游客在境外旅游的不文明之舉,以及層出不窮讓人讀罷添堵的社會新聞,究其原因,當事人并不是缺錢,而是缺少文化教養,更缺少對文化的珍視和敬畏。 文化保護的危機,不僅僅體現在被拆遷的名人故居。那些獲得妥善保護的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同樣面臨保護、傳承、發展的諸多難題。許多歷史建筑只剩下一具軀殼,與其說是保護傳承一種文化,毋寧說是精心修補一件物化的標本。比如巧奪天工的江南園林,美如圖畫的皖南村落,她們所代表的那種文化,那種生活方式可能已經消逝無蹤,她們更像是失去了生命和靈魂的,一種久遠記憶和現代想象的物證。那些南來北往、熙熙攘攘的游客,匆匆一瞥并不能激活那種文化的生命。甚至,他們喧嘩而匆忙的來訪,也是以文化之名,行經濟之實。 如果這種現狀沒有改善,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著眼點可能就是經濟而不是文化。那些能夠吸引游客的熱門目的地,就能夠得到精心保護修繕;那些門庭冷落的老舊宅子,就會讓位于更有經濟效益的舊城改造,或者房地產開發。遭遇類似命運的,陳景潤故居不會是最后一座,在那后備清單上,隱隱約約可以窺見一長串名字。 (封壽炎)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中國軟實力究竟從何而來?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國軟實力究竟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