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騰挪社會資源建設“文化空間”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趙仁偉 張漫子)“在這樣一個古色古香的環境里,看看記述老北京的書,非常舒服,能夠喚起我對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好多回憶。”盡管時值寒冬,但年近七旬的馬襄瑜一早就來到“北京磚讀空間”,翻閱他心儀的古舊書籍。他說:“城市變化很快,很多老北京的味道只有在書里才能找到。” 讓馬先生和不少老北京找到歸屬感的“北京磚讀空間”,位于北京西城區西四南大街41號的萬松老人塔院內。始建于元代、北京城區現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磚塔的萬松老人塔,幾年前一直是文保部門的辦公場所,市民游人難以踏足。自去年4月起,西城區文化委和民營圖書企業正陽書局聯合將這里打造為“北京磚讀空間”,成了京城愛書人讀書、借書、淘書的公共文化場所。 這個古樸典雅的院落,書香四溢。閱盡北京城千年風雨的萬松老人塔巍然聳立,游客絡繹不絕,人們瞻仰完古塔,便順道進入院內的屋子里看書。除了兩間書屋,院內將一間屋子專門用于介紹展示古塔和附近磚塔胡同的歷史。原來,魯迅、張恨水等文化名人都曾在磚塔胡同居住。 “因為建在古老的磚塔院內,我們這個圖書館就名為‘磚讀空間’,以北京文化典籍為主要內容。這里能看書、借書,也可以買書、捐書,兼具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功能。”書屋負責人崔勇告訴記者,北側的書屋從內檐裝飾、室內陳設到圖書規劃,都做成清末民國時期文人書房的格局,“讓大家不只是看書,還能有一種文化的體驗和熏陶。” 在書屋內,幾位讀者正在翻看不同版本的《燕京歲時記》《北京風俗類徵》等書。崔勇說,《燕京歲時記》記錄著舊時北京過年的各種風俗,有1906年清末的版本,還有上世紀30年代翻譯為英文、日文的版本。“可別小看這幾本舊書,這是我們花大價錢淘來的。” 據介紹,“北京磚讀空間”開業9個月來,已有近4000人辦理了圖書借閱卡,客流量最多時一天達1500人次。崔勇說,塔院內還舉辦講座、朗誦會等活動,為愛書人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享受。 “將原本封閉的古建筑開辟出來作為公共閱讀場所,是西城區創新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一種嘗試。”西城區文化委主任孫勁松介紹,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西城區探索利用社會空間資源搭載公共文化服務,并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運營,既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也激發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滿足人們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體制機制的創新,帶來了文化建設的活力。如今在西城區,像“北京磚讀空間”這樣的公共閱讀空間,如繁星一樣“鑲嵌”在城區的各個角落,為百姓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選擇。比如,利用金中都公園內的空間資源,開辟了“宣陽驛站第二書房”;與繁星戲劇村合作,由區圖書館提供書籍,共建“書香劇場”;在萬壽公園內開辟了老人主題閱讀空間;與一些銀行、酒店合作建設書香主題酒店、書香銀行等。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作為首都核心功能區,西城區堅持把文化融入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民生改善中,確定了記憶西城、書香西城、藝術西城、時尚西城的文化發展目標,積極打造多層次、特色化的公共文化空間。”西城區委書記王寧表示,要通過文化的力量,讓大家更好地感知城市、欣賞城市。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的哥”的敵人不是專車而是“份子錢”
已是最后一篇
-
“的哥”的敵人不是專車而是“份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