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青年就能贏得未來,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任務重要而緊迫。如何讓大學充滿建設性力量,來聽高校師生的心聲。
“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是鮮活的、具體的”
“怎樣能夠在精致的利己主義、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的揚塵中保持定力,怎樣能夠在歷史虛無主義甚囂塵上的迷霧中把準方向,怎樣能夠安頓心靈,尋找一條適于自己的奮斗道路,實現我們自己的‘中國夢’,我們廣大青年學子需要一些關懷與引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12級本科生錢坤提出的問題,也是當下大學生普遍思考的問題。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這不僅是高校負責人和教授等專家的一致看法,也是青年學生的心聲。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博士生許慎看來:“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是鮮活的,是具體的,是中國化了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能動搖。”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胡尚元建議:“思政課教師要自覺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三進’工作。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理論和實踐領域銳意進取、積極探索,凝練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全面’治國理政大綱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如何讓這些最新理論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是擺在廣大高校思政課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高校要有責任引導青年正確讀懂中國
“高校老師的基本觀點、價值取向、情緒態度,對涉世不深、‘三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有著直接影響。從經驗和歷史來講,大學教師贊成什么、反感什么,支持什么、反對什么,將深刻影響課堂大多數學生的態度、立場和行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易指出,課堂是答疑釋惑的地方,老師是傳播知識的人,要傳播正能量。
暨南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程京武強調:“要解決好政治性和學術性、通俗性和理論性等關系,讀懂時代、讀懂理論、讀懂學生,直面發展中的問題并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科學解答,引導學生客觀理性地讀懂中國。”
“大學是說理的地方,說理要直面問題。我們社會還存在著各種問題,人民還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對這些采取回避是不行的,必須實事求是分析,不抹黑、不描白。這是言傳,也是身教。”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指出。
曾兩次獲得中國政法大學“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位教師”殊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趙卯生,談及如何擔當起引導學生價值觀形成的責任時指出:“除了對教學內容深刻精準的把握,最為關鍵的還是貫穿課堂教學的主線——立德樹人,傳播正能量。教師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信仰堅定,才能照亮學子的向上心靈,激發愛國愛黨情懷,涌動報國熱忱,讓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
高校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要有時代的擔當,堅持正確方向,唱響主旋律,用主流聲音占領輿論制高點,讓青年人讀懂時代、讀懂中國!(記者魏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