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正悄然發生變化,然而,不管形式怎么變,人們辭舊迎新的愿望,合家團圓的渴望,一如既往,春節文化早已不僅是美食、新衣和鞭炮,正演化為一種牽動整個民族精神追求與體味的風向標…… 1400多年前,南朝人宗懔在他的《荊楚歲時記》中這樣記述當時的“春節”習俗活動: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凡飲酒次第,從小起。 文中提及的椒柏酒、桃湯、屠蘇酒、膠牙餳、五辛盤、敷于散、卻鬼丸、仙木等,均是當時最為常見的春節習俗物品。然而在今天,它們早已淡出春節生活,如果不做解釋,人們甚至不知道它們到底為何物。 今天人們怎么過春節呢?紅包在微信“朋友圈”里擴散,網絡上采購年貨,用支付寶發壓歲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過年的方式和過年的習俗也在變化,而這正是時代變遷在年俗文化上的投射。 傳統年俗文化的舊俗式微 且不說我們對1400年前的年俗活動已經十分陌生,就連小時候我們曾經經歷的年俗,現在也開始離我們遠去。 傳統年俗中,進入臘月二十三就算開始過年了。這一天,俗稱“小年”,傳說是“灶王爺上天”之日。為了讓灶神在天上多說自家的好話,各家都會在這天祭拜灶神。隨后,二十四要撣塵掃房,二十五要推磨做豆腐,二十六要殺豬割年肉,二十七要宰年雞、趕大集,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二十九要上墳請祖上大供。忙了那么多天,過年該準備的都準備得差不多了,大年三十,全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并一起守歲到凌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大年初一,最主要的是拜年活動,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隨后,從初二到正月十五,每天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傳統年俗中也都有約定俗成的規定。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年才算過去。由于地域差異,從小年到正月十五,不同的地方在過年的習俗可能略有差異,但無一例外都充滿了神圣的儀式感。不管平時人在何方,過年期間,大家都會回家與家人團聚。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吃飯、聊天、玩耍,熱熱鬧鬧,快快樂樂。中國人最重視的人倫親情,在此刻得到了最好的表現。 中國的傳統年俗是農耕文明的產物。過年期間很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敬天拜地,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就連封建社會的皇帝,每年也都十分重視這項活動。中國的農耕社會漫長而穩定,因此傳統的年俗歷經千年也未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在社會心理層面和傳統文化層面,都打下了深刻烙印。 歷經千年不變的傳統年俗,到了20世紀中后期迅速式微甚至很多年俗活動已經消逝,以至于我們不得不把傳統年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現在的“80后”“90后”,不管是城里的還是農村的,他們對于“祭灶神”這一年俗活動的印象都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在魯南地區,過年有蒸饅頭的習慣。10年前,每逢過年,在當地還能看到家庭主婦忙碌著和面、醒面、蒸饅頭。可最近10年來,當地人過年幾乎沒有再用手工方式蒸饅頭的了,全部是買機器做的。當地人說,買機器做的饅頭省時又省事,大冷天做手工饅頭費時又費力。對于今天的年輕人來說,過年的假期安排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做喜歡的事,哪怕是睡上一整天。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用文藝形式講好善美故事
已是最后一篇
-
用文藝形式講好善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