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和春節的儀式感有怎樣的關聯? ●如何理解傳統節日不僅是傳統,也是一種生產力? ●怎樣看待現代性變遷中的“流動的傳統”? ●傳統節日與現代法定假日結合有何積極意義? 節日代表著一種社會時間,儀式感是節日文化形式的關鍵 明天就是除夕了,節日的氛圍已經越來越濃。如果細察,這種節日氛圍和我們以前所感受到的“年味”還是有微妙的差別——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天地人文合一的時空理念,融合了風俗、制度、歷史、情感的溫情脈脈的時間感,被時下流行的節日消費狂歡遮掩了不少。尤其是那些舶來的節日如情人節等,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血拼的嘉年華,節日本身所擁有的豐富文化內涵被簡化了。 節日和時間有關。區別于生理時間和物理時間,節日是一種類似周期性儀式的社會時間,它是時間常態中的非常態,是逸出日常生活的狂歡時刻。人們在同一個時刻經歷同樣的習俗,開展同樣的活動,體驗同樣的價值,在一種儀式性的時間中感受家庭與社會、倫理與情感、歷史觀照與價值關懷,一個共同的社會就在這種“共情”的時刻得以生產和再生產,從而福祚綿延、賡續不絕。所以說,儀式感是節日文化形式的關鍵,儀式的淡化往往會帶來節日的精神變異,僅僅停留于消費層面,僅僅從事娛樂、購物等活動,這樣的“年味”無怪乎會起變化。 傳統節日既是自然習得的結果,又處在流動的歷史變遷中 從文化機制上說,傳統節日是一種自然的習得。中國許多節日都與農耕、游牧的傳統相連,與時令節氣、宗教祭祀有關,具有強烈的族群性和地域性。比如,對一些少數民族而言,因為時間觀念不同,對“過年”的理解也有不同。至今,春節在維吾爾族那里可能還是沒有肉孜節、古爾邦節重要;藏族有自己的藏歷年,還有像燃燈節、驅鬼節也都是年份轉換時的重要節日;彝族的新年卻在農歷十月左右,有跳虎、吃坨坨肉等風俗;苗族過年沒有固定的日期,大致也是在農歷十月,會有百獅會、上刀梯、跳蘆笙等活動;蒙古族“年”的意思是“白色的月份”,恰在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時節,草原上會舉行那達慕大會……這就是所謂歲時有別、禮俗不同。 另一方面,節日也是一種歷史化的存在,它并非一成不變,相反,進入現代化、城市化、商業化的時代,節日的內涵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過年”這一在中國人心目中舉足輕重的節日現在已經幾乎等同于春節,而春節本來主要是中原華夏民族的節日,在現代中國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被廣泛推廣,才逐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歡度的節日,原先形形色色的“年”現在已經統一于春節這種被重新“發明”的傳統里了。其它傳統節日,比如清明、端午、中秋,從其根源來說,也都是族群性、地方性、區域性的節日,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輻射范圍越來越廣,影響民眾越來越多,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享的節日文化遺產。 經歷了19、20世紀之交的新文化浪潮,20世紀中葉民族國家的體制性建設,五六十年代的革命躍進以及西方文化的現代化沖擊,在破舊立新的意識觀念下,中國傳統節日內在的宇宙觀念、世界認知、知識體系和支撐它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現代性變遷,越來越多的傳統節日民俗在政治行動、商業行為和民眾的集體無意識中發生了改變。許多節日已經被歷史滌除,當然也留下了許多有著深厚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傳承和堅實心理基礎的節日;一些節日的外延變了,但內核仍然穩定,不會輕易喪失。歷史進程中節日的變與不變,生動地體現了“流動的傳統”的意義。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大學生“掛科” 找家長合適嗎
已是最后一篇
-
大學生“掛科” 找家長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