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求快求新,也就容易給假消息以滋生空間,甚至被一些人所利用 最近,幾起媒體烏龍接踵上演。最新的劇目是,有媒體稱,江蘇南京一個副區長在女兒婚禮上被紀委帶走,旋即被南京市紀委證偽;成都金牛區“警察政協會場抓記者”一事,該區也發布情況說明,認為“該稿與實際情況有很大出入”。盡管就這些具體案例而言,當事者的申辯并不能說就代表真相,但從近期另一些已經證實的“爆炸性新聞”來看,一些國內媒體乃至CNN、BBC等國際媒體的心急乃至浮躁,的確也不容否認。 那么,媒體為何會忘記了求實的基本準則、忘記了求證的基本程序呢? 出現烏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媒體激烈競爭背景下的集體性焦慮。無論是這兩條關于反腐敗的消息,還是此前關于姚貝娜、李光耀的報道,烏龍的出現都難說是偶然。少數媒體為了搶首發、搶頭條、搶獨家、搶現場,也都是蠻拼的。這樣的職業意識值得肯定,不過,“蘿卜快了不洗泥”,過分求快求新,也就容易給假消息以滋生空間,甚至被一些人所利用。 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讓傳播極快地提速,加快形成了“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輿論生態。當“世界被裝進口袋”,手里拿著“金話筒”、面向公眾的專業媒體,更需要有傳播定力和專業精神,否則難免被洶涌的信息洪流沖亂了手腳、攪亂了心神。 競爭壓力再大,速度效率再高,也不能跳過必要的新聞流程,不能不遵守應有的新聞規范。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抑或是自媒體,只要是有媒體屬性,就應當遵守最基本的游戲規則。對于專業媒體而言,更是不能太“任性”。拼速度而不顧新聞質量甚至不能保證真實性,難以在讀者心中樹立公信;而如果少了對事實的基本尊重,使嚴肅的報道讓位于點擊量,更是背離了新聞應有的社會價值。 你若浮躁,世界也不穩;你若焦慮,世界也不安。在自媒體時代,傳播方式、技術手段、新聞生產流程等發生了巨變,不論對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構成挑戰。當信息愈發蕪雜、觀點眾說紛紜之時,專業媒體的專業品質就更顯可貴。以專業素養、媒體責任,把事實厘清、把解讀作深,根本就不用擔心沒眼球沒賣點,更不用擔心沒市場了。 有多大的影響,就有多大的責任。在當前階段,專業媒體有著更大話語權、更高影響力、更大權威性,仍是輿論場中的主流,因而也需有更多的責任感。知情權是現代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媒體之所以被稱為“公器”,正是因為它是實現知情權的重要途徑。如果屈從于競爭壓力而提供不實信息,不僅背離了自身的職業規范與職業道德,也損害到公眾的基本權利。把握住這一點,才有底氣,也才有定力。 縱觀媒體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不管是電報、廣播、電視還是互聯網,新技術的出現都給媒體以更多活力,也讓媒體人能夠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移動互聯、社交網絡,同樣如此。只要有專業精神、有傳播定力,所謂的“沖擊”,其實是傳統媒體“再出發”的契機。(李洪興)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靠規則重塑權力運行
已是最后一篇
-
靠規則重塑權力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