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開始,通用汽車、IBM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油籽、玉米和小麥加工企業之一的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等知名跨國公司,開始將他們原先設立于中國上海的業務總部向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轉移。盡管這一趨勢只是初露苗頭,但這些外企明確表示,中國國內嚴峻的空氣污染是遷離行為的重要原因。中國歐盟商會則指出,旗下有8家會員企業表示由于空氣污染問題,難以說服優秀的國外員工前往中國工作。
這一系列事例至少從一個方面證明,環境污染正在或者說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經濟,對生產力發展造成了損害。
因為資本短缺,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以廉價的生產要素,即土地、資源、勞動力等為籌碼吸引外資,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盡管這種“以市場換資本”的方式讓外企紛至沓來,驅動了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但也讓國人遭受耕地銳減、空氣污染、資源枯竭之痛。長此以往,我們國家的生產力在全球化市場中會逐漸失去核心競爭力。
從國內的形勢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長期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必然會形成制約生產力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一方面,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大量落后的、不合理的、非“綠色”的產能,在一個低端而飽和的狀態下苦苦支撐,不但嚴重浪費社會資源,也是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大障礙。
另一方面,社會行為的“生態向度”嚴重缺失,正在重復以往西方消費主義那種“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以及“先增長、先污染、后治理”的生產生活方式。據統計,國內每年因生產1000萬箱一次性木筷,會失去500萬立方米木材,需要砍伐2500萬棵樹;又比如,現在國人非常流行吃蟲草,蟲草價格不斷走高且供不應求,而每挖1條蟲草,就得掘地8~12厘米深,刨出約30立方厘米土壤,留下坑洞,高原草甸因此傷痕累累。非“綠色”的消費模式,逐漸成為社會痼疾,反過來又會作用于生產,使得畸形的生產模式難以糾正。
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夯實生態文明的基石,保護好環境,才能解決生產力可持續發展中處于關鍵地位的資源要素問題,以循環經濟的驅動力打破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同時,綠色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倒逼和助推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產品”的概念,正是對更加清潔和優質的生產力提出了期望。
馬克思主義理論早有論述,生產要可持續進行,自然是其永遠的基石,自然法則永遠制約著生產的進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進生態建設,既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是思想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我們的目標,生活富裕但環境退化也不是我們的目標,只有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才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所以,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構建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發展方式。(曹華飛)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用青春共筑中國夢
已是最后一篇
-
用青春共筑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