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加快建成無縫隙、全覆蓋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輸出地加大突擊式抽查力度,輸入地要建立“黑名單”,鼓勵生產者開展同業監督
天氣轉熱,瓜果飄香,正是大快朵頤的季節。可微信圈里總有“這種水果慎吃、那種水果別吃”的友情提示,讓人們吃得不踏實、不爽氣。這些提示帖可信與否姑且不論,能被頻頻轉發,折射出老百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高度關切與些許不安。
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層層監管與檢測。相關部門和地方近些年來為“把好關”,確實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很多輸出地建起了垂直到鄉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協同機制,覆蓋生產、流通和加工各個環節;輸入地也建立了監管防火墻,不少地方的監管部門還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菜市場駐場監管;等等。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主要農產品檢測合格率在96%以上。不過,老百姓對農產品安全現狀卻是另一番感受——媒體頻頻曝光的安全事件,讓人們驚訝憤怒,也讓不少農民深受農產品價跌甚至滯銷之苦。
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任度下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農業正加速從標準化程度較低的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下的現代化產銷轉型,其間難免偶發一些質量安全事件;二是,食以安為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越來越在乎能否吃得放心,農產品一出問題,全社會都關注;三是,互聯網時代,農產品安全事件容易被放大、扭曲傳播,比如最近的“毒草莓”風波,已然造成了市場的劇烈反應,讓種植戶蒙受巨額損失。整體上看,對于農產品安全,無論產銷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容易釀成侵害百姓健康、毀掉市場信心的“禍事”,這也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
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日俱增的焦慮與關切,一方面需要加快建成無縫隙、全覆蓋的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讓監管者能實現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讓消費者清楚農產品“從哪兒來、怎么來”,一旦出了問題可以追溯,從而放心食用。
對此,各地已有不少實踐探索。下一步,財政要繼續加大投入,同時也要進一步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目前已有不少企業包括知名企業投資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業,這些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全程質量可追溯。在“互聯網+”的助力下,消費者和監管者獲得了“看得見”質量安全的能力,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也建立起越來越穩固的信任橋梁。不過,給農產品建“身份證”,發“通行證”,企業面臨不少困難——前期投入大,短期盈利難;成本居高不下,市場打不開。對此,財政投入得發揮引導作用,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幫助這些探路者爬坡過坎:通過嚴格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強監管,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堅定他們的發展信心。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決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還有大量農產品無法實現全程監管和質量安全可追溯,這些農產品要讓消費者吃得放心,還要在改善監管方式、創新監管手段上多做文章。農村這么大,靠監管部門有限的人力,肯定顧此失彼;坐等農民上門送檢、事先通知例行檢查等方式,難免有自欺欺人之嫌;不痛不癢的行政處罰,很難抵擋違規牟利的誘惑。
筆者實地采訪發現,其實心存僥幸者最怕突擊式檢查和連坐式懲罰。照此出拳,我們的產地監管部門應轉變作風,多往田間地頭跑跑,多來些突擊抽檢。銷地監管部門也可以多到流通環節突擊抽檢,把問題農產品生產者、產地列入黑名單,倒逼產地政府真正落實監管,鼓勵農民自發組織同業監督,嚴防“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讓違規行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效果自然會比只靠部門監管好得多。(顧仲陽)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治不文明旅游行為有了戒尺
已是最后一篇
-
治不文明旅游行為有了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