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新華社評論員)大道至簡。治理方式的與時俱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昭示歷史演進的客觀規律。伴隨著政府職能深刻轉變,經濟社會活力逐漸增強,社會生產力日益解放,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巨大的發展成就揭示出改革開放的基本路徑和成功經驗。
國務院12日召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電視電話會議,對兩年來全國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成果進行總結,并就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作出部署,這對于奪取行政體制改革攻堅戰的決定性勝利,打造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促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而不斷激發和釋放社會活力、發展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過程,也是政府職能適應發展需要、滿足民生期待而不斷調整的過程。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把審批當成“利益分配”的手段,模糊了政府和市場的界限,搞亂了社會經濟制度和體系,由此也滋生了設租、尋租等腐敗現象。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表明,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決定著能否發揮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改革全局的重要作用。
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依然艱巨繁重。特別是在“三期疊加”、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和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的復雜情況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尤為緊迫。面對傳統動力的減弱,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雙引擎”,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而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為手段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則為經濟實現“雙中高”目標提供了現實可行的有效途徑。本屆政府實施簡政放權以來,共為社會“減負”達千億元,廣大人民群眾和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得到了實惠,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調查失業率同一季度相比不升反降,凸顯激發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有效對沖。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這是破解發展難題的“中國方案”,也是實現更大發展的“中國動力”。
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帶來的有體制機制的深刻變動,也有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有工作方式的深刻變化,也有思想觀念的艱難轉變。給任性的權力套上制度的轡頭,讓繁雜的審批事項“瘦身”“消腫”,關系行政效率的提高,更影響到經濟運行的成本、社會活力的釋放。置身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的改革,只有跳出地方、部門、行業一己之利的狹隘視角,著眼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才能深刻認識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全局意義,自覺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具體要求,不戀權、不貪利、不卸責,做到既積極主動放掉該放的權,又認真負責管好該管的事,從“越位點”退出,把“缺位點”補上。
只有不斷破除阻礙創新發展的“堵點”、影響干事創業的“痛點”和市場監管的“盲點”,為創業創新清障、服務,才能答好從“減”到“乘”的改革試卷。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
已是最后一篇
-
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