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在制定和執行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方面,不僅要“上下對齊”,還要“左右看齊”
據報道,貴州荔波縣高中女教師覃誼懷孕5個月,手上有了準生證,還被責令引產。這是咋回事?細細分析,事情并不那么簡單。
覃誼夫婦均屬再婚,且在上一段婚姻都已有一個孩子。面對這種再婚生二胎的情況,各省有不同的規定,放開程度不一,雖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但也帶來互相沖突的問題。按照安徽規定,覃誼再生二胎“大門敞開”;覃誼原本戶籍在貴州荔波,而依照貴州政策,覃誼再要一個孩子違反當地計生條例,要予以開除。據報道,覃誼在結婚登記前一天已將戶口遷至安徽,并在安徽取得準生證。
這樣一來,覃誼不得不面臨“要孩子還是要工作”的兩難選擇。好在,貴州衛計委請示了國家衛計委之后,鑒于適用安徽規定,宣告責令引產的通知無效,保住了孩子。
其實這樣的現象還有不少。與高考移民一樣,遷戶生子也是在利用政策“落差”制造騰挪空間。這說明,辦理同一件事,面對政策不協同,就會產生“洼地效應”。關鍵是在一個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的社會,像覃誼夫婦這種情況的家庭可能越來越多。面對流動性加劇的社會,政策的互聯互通如何強化,也是一個治理課題。
由于政策打架,讓人莫衷一是的現象并不陌生。曾有河南要求退回“獨生子女費”的糾紛,有天津環保和交通部門的“限行烏龍”,有廣西武鳴“準生證發了又收回”的事件,等等。民生領域如此,經濟領域也不少見。比如有企業反映,政府規定項目建成投產首先要獲得消防驗收,但消防部門要求企業試生產后無問題再驗收。這樣一來,企業要么先違規生產,要么走“偏門”才能獲取消防許可。再如,江蘇推進“三證合一”改革過程中,曾遭遇銀行系統不認的困境。凡此種種,都拖了民生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后腿,群眾反映強烈。
目前,各地政策新舊并存、條塊并行,相當程度上存在不適應、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的“四不”問題,不僅讓老百姓無所適從,有時甚至會導致民眾更多使用“潛規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有損法律體系統一的內在紊亂,必須改變。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在制定和執行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方面,不僅要“上下對齊”,還要“左右看齊”。
除了計劃生育之外,還有哪些地方、哪些領域存在政策打架問題,各地各部門不妨做個全身體檢,讓有瑕疵的政策法規及時得到修補完善,不致帶病運行。保持內在統一,樹立法制權威,涵養法治精神,更好地推進公共管理,維護群眾權益,應是題中之義。(姜 赟)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降低漫游費,需要算大賬(人民時評)
已是最后一篇
-
降低漫游費,需要算大賬(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