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為《一起打鬼子》的電視劇,再度將“抗日神劇”這一話題推到了風口浪尖。劇中一段“褲襠里藏手榴彈”的情節,明顯脫離了現實邏輯,同時帶有十分低俗的意味,令觀眾大跌眼鏡,紛紛表示又被“雷”到了。
從“手撕鬼子”到“手榴彈炸飛機”,從“戰場上坐皮沙發”到“褲襠里藏手榴彈”,近些年來,這種明顯不合常理的電視劇橋段可謂層出不窮。盡管廣大觀眾對這些“雷人”的橋段意見很大,有關部門也曾三令五申反對這種現象,但一部又一部的“雷劇”依然爭相出爐,勢頭絲毫不減。毫無疑問,這種把荒謬當精彩,把庸俗當有趣的現象絕不值得鼓勵,而在反對“雷劇”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如何才能根絕“雷劇”現象,如何才能讓這種無底線的惡搞不再占據電視劇市場的主流地位。
其實,對于大多數劇作者而言,創作這種既無藝術創作價值,也無商業運作空間的“雷人”橋段都并非本意,而大多是無意為之,畢竟,誰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名字冠在“垃圾作品”的頭上。面對“雷劇”,苛責創作者的主觀意圖并無多少意義,真正的病灶,還是出在電視劇市場現狀的混亂上。正是市場盲目跟風,造成電視劇題材扎堆,為“雷劇”不斷涌現制造了溫床。
近些年“雷劇”最為集中的,就是抗日題材,而觀察整個電視劇市場,我們又會發現,抗日劇在市場中所占的分量是明顯畸高的。事實上,正是因為市場上的抗日劇數量遠遠超出了觀眾的視聽需求,創作者才一再突破底線,故意用荒誕低俗的“雷人”橋段搏出位,贏得觀眾眼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像《戰長沙》這樣投入巨大人力、財力、物力,用心創作的抗日劇作很難獲得應有的市場回報,而惡搞劇如《抗日奇俠》等反而能以小博大,用一點成本讓主創方大獲收益,“抗日神劇”層出不窮,正是這種環境結出的惡果。
對于這種現象,電視劇市場本身和監管部門都應當反思。對市場來說,最應該扭轉的風氣,就是“見別人拍什么掙了錢我就要拍什么”的模仿之風,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任何題材一旦有了成功的作品,就會立刻招致大量模仿者蜂擁而至,使得國產劇的題材高度集中與同質化,市場長期在“扎堆”式的惡性競爭中泥足深陷,創新因此成了一樣罕見的東西,很難產生良性的進步。
中國從不缺少有才華的文藝工作者,我們在各種電視劇題材百花齊放的時期,看到過許多堪稱經典的電視劇作品,而即便是“雷劇”頻出的當下,也依然有許多被掩蓋的用心之作在默默綻放光芒。我們有理由相信,“雷劇”并不能代表中國電視劇產業的真實水平,只要各方努力還電視劇市場以空間,中國的電視劇一定會迎來新的繁榮與發展。(楊鑫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進不失廉”行方遠(青年驛站)
已是最后一篇
-
“進不失廉”行方遠(青年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