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是新聞報道的傳統手法,也是新聞記者的基本功。能不能把故事講好,是評判一個記者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如今,這一標準可能要面臨新的挑戰了。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廣泛應用,未來,講新聞故事不僅要靠記者的筆,恐怕還需要程序員的鍵盤和影視導演的鏡頭。
前不久,美國一位電影導演Spike Jonze與虛擬現實電影制作者合作,記錄了去年發生在紐約的一次抗議游行,并通過虛擬現實的方式展現出來。觀眾只要戴上特制的眼鏡,就能像看3D電影一樣,置身于新聞場景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新聞記者通過大段描述所能達到的效果,在這里一個鏡頭就夠了。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是當今世界前沿科學之一,就像互聯網等技術一樣,最早只是應用于軍事領域,雖然精密可靠,但價格昂貴、體積大、分量重。最近,Oculus公司正改變這一現狀,通過引入到消費市場來消化研發成本,使得廣角、低延遲的沉浸體驗的價格降低到公眾可以接受的范圍。現在,已有多家國內媒體開始對這一技術躍躍欲試。原因很簡單,傳統媒體已經被互聯網技術給折騰怕了。在泛娛樂化的今天,傳統媒體曾經引以為傲的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正在逐漸失去其應有的市場關注。如何讓捧著電腦和智能手機長大的年青一代對新聞感興趣,是所有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無比頭痛的問題。
新聞媒體總體上對于新技術的運用還是比較滯后。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因為技術的市場回報低,用和拍電影《阿凡達》同樣的技術拍一個新聞片,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收回成本的;另一方面,新聞報道的水平和能力更多是由于非技術因素,新聞最核心的信息的收集和加工,靠的還是編輯、記者和撰稿人的個人知識、資歷與經驗。
因此,盡管來勢洶洶,但傳統新聞業大可不必為虛擬現實技術顧慮太多,這項技術最有價值的運用還是在娛樂領域。新聞報道有可能就是這一技術的匆匆過客,就像當初電影與新聞的結合一樣。現在,說起新聞電影,估計很多人都會有種天方夜譚的感覺。電影、游戲領域還是虛擬現實技術最為肥沃的土壤。
說到底,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還是要回到它傳統的領域——通過建制性的新聞報道團隊來支持強大的真相挖掘能力,維護一個社會對于準確而不是愉悅信息的需求。這一功能,是即時性、碎片化的社交媒體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周龍)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誰來守護幼兒園里的童年
已是最后一篇
-
誰來守護幼兒園里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