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新華社記者)他們或沉默壓抑,或恣意悲喜;他們可能傷人,更可能傷害自己;人們往往害怕他們,卻不知他們更怕人們歧視的目光。為加強對這些社會邊緣“精神流浪者”的幫助,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十部門制訂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聚焦精神障礙患者的救治救助、理解關愛。
救助管理,職責誰來擔?
江西瑞昌市南陽鄉上坂村,70多歲的王木香將兒子吳遠洪在鐵籠中關了10多年。
吳遠洪患嚴重精神障礙,下雨時曾把母親頭摁進水中,還曾將一個戲弄他的13歲男童打傷致死。為防止吳遠洪繼續傷人,他被關在加固的鐵籠中,并鎖上腳鐐。王木香每天3次送飯。鐵籠高不過兩米,底部用水泥固定。在鐵籠中,只能通過房間的窗戶看到外面景色。這樣在鐵籠中生活10余年后,吳遠洪才因免費救治政策的施行,有機會到江西省九江市第五人民醫院接受治療。
“世上哪有母親愿意把孩子鎖在籠子里?”王木香說,總不能再讓他出去傷人,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誰來管?全國精神衛生五年規劃提出,應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家庭和單位盡力盡責的精神衛生綜合服務管理機制。
規劃強調,建立精神衛生工作政府領導與部門協調機制,還專門提出由綜治、衛生計生、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殘聯、老齡等單位形成協同管理,到2020年,70%的鄉鎮要有管理小組。規劃還為貧困患者的救治費用提供了多渠道解決辦法,同時也設立了綠色通道進行應急處置。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對此深表贊同,“精神疾病是可控可治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發病時,在他出現幻覺妄想的情況下,可能會殺人或者出現肇事肇禍等危險行為,但如果國家能夠投入對他進行治療的話,就能控制這些狀況,不出現幻覺妄想,他就不會殺人,甚至給社會作貢獻。”
消除歧視,社會怎么看?
40多歲的劉某曾經有個幸福的家庭,因婚姻變故,她患上了抑郁癥。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后,她康復出院。但是兩個月后,她又被家人送到了醫院。如此出院、入院,已有4次之多。
面對精神科醫生的開導,劉某道出了自己再次發病的誘因,曾經當老師的她現在被社會當成了異類,家人嚴加看管,朋友避而遠之,工作無法繼續,“甚至一走上街頭,就產生莫名的恐懼感”。
由于對精神疾病長期的偏見和歧視,社會對精神障礙患者仍缺乏關愛。同時,由于對焦慮癥、抑郁癥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認知率低,覺得病情“羞于啟齒”,還有不少人在自身出現精神障礙及心理行為問題時不敢就醫,以致病情加重。
對此,規劃一方面提出,要大力開展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普及“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問題及早求助,關心不歧視,身心同健康”的核心知識,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正確對待精神障礙患者;另一方面,規劃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防止能力的提升作了具體的規劃:到2020年,抑郁癥治療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0%,各地普遍開展抑郁癥等常見精神障礙防治,每個?。▍^、市)至少開通1條心理援助熱線電話,100%的?。▍^、市)、70%的市(地、州、盟)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隊伍。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魏鏡認為,歧視,源于對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的醫學本質不了解。加強對相關知識的宣傳和科普,正是現在所亟須的。
“公眾會去歧視一個糖尿病人嗎?他會消瘦、會多吃、多飲,我們不會歧視,因為知道這是疾病的作用。但大家會歧視精神心理問題,都把它當作可控的,出問題是因為他的理性不夠,思想動態出了問題?!蔽虹R說,“千萬注意,這確實是對心理障礙或精神障礙的醫學本質的否定。疾病可以顛覆患者的體溫、呼吸,也可以顛覆認知、情感、表達,這是疾病的作為?!?/p>
醫療救治,醫生哪里找?
北京市海淀區精神衛生防治院副院長李文秀最發愁的事情之一就是“人的問題”。專業精神科醫生太少,讓救治康復工作步履維艱。
“人員極端缺乏,編制永遠缺編,招不上來人。”李文秀說,“年年我都在做掃盲,為什么?人都跑了,好不容易來了一個,恨不得哪科來的人都行,哪個科不要的人轉來做精神衛生防治我都接受,人太缺。”
我國精神衛生服務資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全國共有精神衛生專業機構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萬張,精神科醫師2萬多名,主要分布在省級和地市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體系尚未建立。
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增加到4萬名。東部地區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不低于3.8名,中西部地區不低于2.8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配備專職或兼職精神衛生防治人員。
北京大學醫院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認為,規劃中提出建立管理網絡、開通心理熱線等,是加強精神衛生的“硬件”建設,而注重對人的培養,則是在努力使“軟件”建設同步根上。
“比如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建了熱線,但沒有專業的人員接聽疏導,這個熱線的作用恐怕有限?!狈叫抡f,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救治,真正重要的在“救治人”的身上。(記者胡浩、吳晶、王思北、高皓亮、董小紅)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他們期待走出“精神孤島”
已是最后一篇
-
他們期待走出“精神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