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向來認為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懂得用人,不少人才都被延攬到他門下。因此,當他被秦國扣留時,才會有門客施展本領幫他脫險:一個門客裝作狗,夜里潛入秦宮,偷出狐白裘獻給秦王的愛姬,孟嘗君才被釋放;另一個門客學公雞叫,騙開已經關閉的函谷關城門,孟嘗君才得以逃回齊國。
然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卻對此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孟嘗君的那些門客不過是些雞鳴狗盜之徒,哪里能算人才呢?當時齊國的國力并不比秦國弱,如果孟嘗君能得到像管仲、樂毅那樣的人才,何愁不能對付強秦,怎會落得要靠“裝雞扮狗”才能逃命的地步呢。當雞鳴狗盜之徒都被招攬來,真正的人才就不會來了。
誠哉斯言。“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八面玲瓏、看風使舵的人受到重用,堅持原則、一身正氣的人就會避而遠之;溜須拍馬、蠅營狗茍的人得到提拔,光明磊落、大道直行的人必然羞于與之為伍;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的人春風得意,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人就沒有用武之地……這種選人用人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如同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會給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地方的事業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
“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用好一個干部,等于樹立起一面旗幟,可以激勵更多的干部奮發進取;錯提或誤用一個干部,則會挫傷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一旦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更會產生很壞的“示范效應”,讓一些人身不由己或是“潛移默化”地被裹挾其中,助長不正之風的蔓延,破壞政治生態。比如,當“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成為常態,自然會有人你行我效地選擇跑官要官;當“進了圈子才算進了班子”成為慣例,難免會有人挖空心思地拉幫結派;當“朝里有人好做官”“背靠大樹好乘涼”成為現實,就難以杜絕有人隨波逐流地搞人身依附。
選人用人問題是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用人導向是最重要的導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因此,我們各級黨委及組織部門一定要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樹好“風向標”,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努力做到選賢任能、知人善任,真正把那些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同時,嚴格規范選人用人行為,嚴把選人用人關,不給任何德才有虧者以可乘之機,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余 霞)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端午文化浸潤人心
已是最后一篇
-
讓端午文化浸潤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