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何以釀新聲
發表時間:2015-07-04   來源:光明日報

老調何以釀新聲
——傳統民族民間曲藝的突圍之路

苗族舞蹈詩《巫卡調恰》

  近日,一出來自貴州黃平的苗族舞蹈詩《巫卡調恰》(編者:苗語,意為“外婆的歌謠”)在北京首演,嶄新的音樂形式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刷新了觀眾對民族藝術的觀感,也引發了關于傳統藝術如何改良的討論。正如《巫卡調恰》的總導演龍阿朵所言:“用舞蹈詩的概念來界定這出劇,就是想要跳出舊有的條條框框,打造一組嶄新的DNA。”

  這種嶄新的DNA,的確讓《巫卡調恰》的舞臺演繹展現出令人驚嘆的一面——苗族古歌和電子音樂元素相交融,現代舞姿與苗族特有的肢體語匯相結合,職業化的編舞設計與黔東南少數民族藝術家的奇思妙想相碰撞。

  “過去人們一提苗族藝術,就是蘆笙舞、銅鼓舞,這也構成了大多數人對少數民族認知的刻板印象。”《巫卡調恰》的制作人高云說:“這一次選擇用更時尚的方式表現民族藝術,既是對原生態的大膽改造,也冀望于穿透表層進入到更深的文化內核之中。”

  老戲新演

  傳統戲曲的生存之道

  事實上,傳統戲曲渴望借“新聲”獲“新生”的努力,從來沒有間斷過。譬如今年時值“徽班進京”225周年,關于徽劇如何現代化的討論這一年一直不絕于耳。同樣尋找出路的還包括越劇、昆曲、川劇、秦腔、山東梆子等各傳統劇種。“名角”尚感自危,更遑論許多鮮為人知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藝術了。

  很多傳統戲曲大打“非遺”牌,多寄希望于國家撥款,但這種“求供養”的心態,終非長久之策。一些不甘寄居籬下的有識之士,到底跨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自強之路,為傳統文化的光大努力探索。

  在此前閉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等5部京劇電影作為京劇電影工程的階段性成果驚艷亮相。借當下一路飆紅的電影市場與爆炸式增長的觀眾數量,強勢拉動京劇發展,這對京劇的傳播推廣作用不言而喻。同樣準備大步邁進的還有“抱團突圍”的滬劇。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一句“滬劇沒有變化,就意味著死亡”的警醒,讓滬劇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尋找久已遺失的“時尚”基因。相較之下,由白先勇主持制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則提供了一種極好的“時尚”樣板:光鮮亮麗的妝容服飾,專業化的營銷策略,對年輕人和都市觀眾的親近,刪繁就簡,不拘一格,賞心悅目,確是一次戲曲“現代化”的漂亮嘗試。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當傳統藝術還在上下求索之際,現代流行音樂體系對于傳統戲曲和民族元素的借鑒,卻早已遍地開花。李玉剛的《貴妃醉酒》,王力宏的《花田錯》,陶喆的《蘇三說》,薩頂頂的《萬物生》……民族元素在流行音樂中大放異彩之際,似乎也在提醒我們:傳統戲曲與民族藝術的自新之路,是否應當以更加開放的心胸,主動去贏回自己的觀眾?

  時尚包裝

  驅動傳統的有效路徑

  4月末,來自全國文博與文化產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云集杭州,就“動漫創意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展開了一系列“腦洞大開”的研討。對于長期以來偏重研究而疏忽普及的“故紙堆”事業而言,倘能搭上動漫這一全球風行、老少皆宜的“子彈頭列車”,傳統文化的“返老還童”,就不會是癡人說夢。

  現實中就有極好的佐證,譬如我們的近鄰日本。日本的動漫文化舉世聞名,而其引人入勝的一大標志,就是濃郁的日本民族特色。在《火影忍者》《Bleach》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動漫作品中,獨特的民族服飾輔以時尚的現代著裝,激昂動感的配樂融入民族樂器的鼓點,于潛移默化之中,得深入人心之果。而另一動漫大國美國,在此方面也不遺余力。當中國的電影人還在一門心思植入廣告之時,好萊塢大片植入的卻是價值觀和歷史。單單一個“美國隊長”的形象,就影響了無數年輕人。由此可見,無論是動漫還是電影,作為當代最為時尚且強勢的傳媒載體和藝術形式,傳統藝術都不應回避或與之割裂——甚至可以說,對傳統藝術進行時尚化包裝,已成為復興傳統藝術的重要途徑。

  有人也許懷疑,國外的樣本終究與國內的現實水土不服,是否值得效仿還有待商榷。那么海峽對岸“霹靂布袋戲”的成功,則完全可作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典范,供我們學習。

  “布袋戲”本是明末清初起源于福建泉州的一種木偶戲,具有濃郁的傳統戲曲特征。20世紀的后半葉,臺灣的“布袋戲”遭遇了所有傳統戲曲都面臨的窘境——后繼無人。然而,“布袋戲”沒有像昆曲、黃梅戲那樣,朝著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之路絕塵而去,而是毅然與商業傳播結合,創造出“霹靂布袋戲”等一系列精彩作品,再次與新時代的普羅大眾打成一片。結合了傳統戲劇樣式與現代故事的“霹靂布袋戲”,電腦特效與現代音樂齊上陣,無論是人物設定、造型裝束還是舞臺布景等,都已打破了舊有的形式,緊密切合青年人乃至國際通行的風尚,以至于流行至今。

  面向觀眾

  藝術創新的根本出發點

  “進入信息化時代,脫胎于農耕社會的地方戲,它的根在消失,地方戲已經過了巔峰期。農民大量變成市民,受眾情況更加不樂觀。”談到地方戲的危機,上海市文聯研究室主任胡曉軍這樣說。

  的確,任何一種傳統戲曲與民族藝術的誕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但同時也應當看到,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是一成不變的。大多身披“非遺”外衣的傳統藝術,畢竟不似古建筑保護那樣,尚有改造與否之辨——變化與改良對于藝術存續而言,永遠是必需品。那么,具體應怎么改,又應該用什么標準來衡量?對一路為《巫卡調恰》保駕護航的龍阿朵來說,她心目中的標準就是觀眾。

  “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直接搬上舞臺,一般觀眾接受起來比較困難,而我們首要考慮的就是觀眾的感受。”在龍阿朵看來,《巫卡調恰》的目標是“走出去”,接受市場的檢驗。但是,它不同于一些奇觀化的獵奇劇目,而是希望用一種所有人都能看得懂聽得懂的方式,來喚起觀眾內心的感動與共鳴。

  “欣賞《巫卡調恰》,不需要有多么專業的知識,也不需要做太多功課,最重要的是用全身心去感受。”負責編舞的宗天意這樣解釋。當被問及在引入一系列聲光電的高新技術之后,傳統的濃度是否遭到稀釋時,《巫卡調恰》藝術總監范妍強調,傳統的濃度不僅沒有弱化,反而加強了——因為任何技術都只是手段,舞蹈藝術所表達的內涵才是目的。“當劇中那種厚重的歷史感、深情的古歌伴唱和頑強不息的生命力真正打動你的時候,你所觸摸到的,就是傳統本身。”

  《中庸》有云:“道不遠人。”的確,一切文化與藝術的最終歸宿,都是作為接受主體的人。而無論是傳統戲曲還是民族藝術,在“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時代浪潮之下,其艱辛尋覓的突圍之路,也許恰是一條回到觀眾的歸家之路。(博林)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梁艷紅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712466&encoding=UTF-8&data=ACljkgAAAAcAAE5cAAAAAQAV6ICB6LCD5L2V5Lul6YW_5paw5aOwAAAAAAAAAAAAAAAwMC4CFQCAm_6OklnRFvV6MEolXjAqlc8zWAIVAJPQFf7SpMbbq5w94tYuwg3MzzOz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712466&encoding=UTF-8&data=ACljkgAAAAcAAE5cAAAAAQAV6ICB6LCD5L2V5Lul6YW_5paw5aOwAAAAAAAAAAAAAAAvMC0CFBVnNKN_XBs_6b-dPdp1CVN1Em1MAhUAiYrscOoQuMXB66DLgF3Qbgz2bpQ.&siteid=7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 | 亚洲午夜福利片高清 | 亚洲美女自拍一区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无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