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董建國 吳振東)又一起哄搶事件躍入公眾視野。前不久,因受天文大潮影響,福建惠安縣東嶺鎮海邊潮位退至罕見的低位,500畝私人承包的油蛤養殖地裸露,遭到大量人員哄搶,承包人損失約20萬元。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哄搶事件,凸顯道德與法治建設仍任重道遠。
“扶危濟困”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仁”的體現。對于身處困境,孤立無援的事主,圍觀者不去幫助,已然有違道德;若再為蠅頭小利聚眾哄搶,甚至在執法者干預下仍不收手,則超出了道德譴責的邊界,變成赤裸裸的觸犯法律,理當受到法律制裁。
其實,對于哄搶違法行為,我國法律已有明文規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9條規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刑法第268條規定,聚眾哄搶公私財物,數額巨大或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最高可處十年有期徒刑。
從搶橘子、搶葡萄、搶活魚,到此次的搶油蛤,共性首先在于從眾跟風的心理驅使,只要圍觀者中有人開了“順手牽羊”先河,便很快形成“破窗效應”,眾人抱著不拿白不拿的心態參與其中。更深層次,則在于哄搶者法律意識淡漠,認為哄搶沒什么,故而有恃無恐。此外,一些哄搶事件中出現的執法不嚴、懲處不力,也給社會帶來“法不責眾”的誤導。
法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對于此次哄搶油蛤事件,當地警方表示已對參與哄搶者拍照取證。希望執法機關在后續處置中,不以問題小而姑息,不以違者眾而放任,違法必究,并依法追回受害人的損失。如此,才能產生有效警示,才有利于法律權威的樹立和法治環境的養成。
法律約束是紅線,道德自律是底線。實際上,國內近年也發生過有人不慎將百元大鈔散落在地,路人主動幫忙撿拾等充滿正能量的例子,展現出社會的溫情一面、人心的善良一面。“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法治社會,每個公民都要牢固樹立權責對等的法律觀念,自覺遵守道德底線,決不跨越法律紅線。如此才能筑牢國家法治建設之基,盡早形成法治信仰。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