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忘車里造成悲劇,只進行道德譴責、意志要求,不如增加工具建設、程序思維
最近,又出現了把孩子忘在車里導致傷亡的悲劇。許多人特別是為人父母者氣得不輕:開車的,挺大的人了,怎么這么沒有責任心呢?
確實有責任心的問題。接送孩子是職業行為時,安全送達是最基本的要求;家長自己帶孩子時,保證孩子安全更是不用說的前提。麻痹大意,教訓沉痛。
然而,要想杜絕悲劇再次發生,靠強調一下責任心,用途不大。關鍵在于找到方法。
把孩子忘車里,甭管事后覺得多可恨,究其本心,基本都是無意為之的。開幼兒園的有什么動機置人家孩子于死地?當父母的更不會有意害自己的心肝寶貝。細探究過程,會發現罪魁禍首在于“人的注意力會分散”這一事實。
人不是機器,注意力會隨時轉移。幼兒座椅放在后座,停車鎖門時腦子里如果突然想到別的事兒上,或者忽然分心,哪怕一個電話進來,車里還有個孩子的事往往就被排除到注意力之外了。不是不留小心,走神兒是很難控制的。有一句話叫“一心不能二用”,左手畫方同時右手畫圓,出來往往方不方、圓不圓,這還是有意識控制下的情況,無意識狀態的多線控制,更難了。
筆者曾有多次鑰匙丟屋里、人反鎖在外面的經歷。每次反鎖,都要付出撬門代價。后來反思:能不能別逞強,別就靠自己“加強重視”,有沒有什么工具和方法可以依仗?后來,還真找到了:首先進行“硬件建設”,買一只便于放鑰匙的包;然后制定嚴格的程序,鑰匙每次用后必入包、自己每次出行必帶包,玄關張貼紙條提醒:出門啦,你帶包了嗎?——沒多久,就養成了習慣和行為直覺,不占用注意力資源而有保障,數年之間,再沒落過一次鑰匙。
硬件是不受注意力影響的“法寶”,如果商家能看到潛在的龐大需求市場,設計一些車載感應警報器,嬰孩離開家長5米,警鈴大作,豈不有效?程序是防止出錯的保險繩,比如,制定“公文包放孩子身邊”程序,下車拿包必見子;方向盤上貼條提醒:出車門,先看孩……日日堅持成自然,比用腦子硬記管用。
遇事只進行道德譴責、意志要求,不如增加工具建設、程序思維。后者,應該及早放進國民的工具箱。(知庸)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安全網”漏洞出在哪兒
已是最后一篇
-
“安全網”漏洞出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