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記錯,“最美人物”的稱呼被廣泛使用,始于2011年。那一年,“最美媽媽”吳菊萍徒手接住了從十樓墜窗的小女孩妞妞,也接住了所有人高懸的心。四年過去了,妞妞馬上就要上小學了,新聞里說,她是幼兒園大班里“個頭最高的女孩”。
孩子的成長,悄無聲息又令人驚訝;最美人物的影響,潤物無聲卻又春風化雨。今天,相信每個人搜檢自己的記憶,都會發現那些與“平民英雄”有關的點滴,它可能是數萬名群眾揮淚送別“最美司機”吳斌的場面,也可能是“最美鄉村教師”石蘭松撐篙劃船送孩子們上學的鏡頭;它可能是全國道德模范的頒獎詞,也可能是“最美教師”張麗莉的一封信;它可能是孫茂芳的一身戎裝,也可能是楊善洲的滿頭白發。不要小看這種不經意的記憶,每個人的關注、每個人的記錄匯聚起來,就是一股社會崇德向善的力量。
平民英雄、凡人善舉,不但播種和傳遞了善行善念,也培育了一個社會發現英雄、呵護英雄的心理習慣。發現、記錄、傳播這些最美故事的過程,其實也是呵護良知美德、構筑公序良俗、守護主流價值的過程,是展現中華傳統美德的深厚底蘊、光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伴隨著這些最美事跡的傳播,人們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的公民道德正在提升、社會共識逐漸擴大、公共討論規則更加明確,甚至輿論理性也比從前更容易達成。平民英雄和他們的故事,一字一句地寫下了文明社會發育的歷史;而對這些故事的挖掘和關注,則一點一滴地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生態和社會心理。
也許,這正是“凡人善舉”欄目誕生的初衷。我們相信,那些來自普通人的故事,有能力傳遞出這樣的信心:善舉隨處可見,英雄就是你我。只要有呵護善、傳遞善的信心和韌勁,平凡的人生一樣會與崇高相遇。我們也相信,這個關注“凡人”、發現“善舉”的過程,一定是所有人向真善美靠攏的過程,更是一個社會最核心、最珍貴的價值理念淬煉、升華、光大并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過程。
關注凡人善舉,做一個習慣善舉的普通人。(光明日報評論員)
- 上一篇:
-
保持心中的敬畏感
已是第一篇
-
保持心中的敬畏感
- 下一篇:
-
英雄應當得到時代的敬畏
已是最后一篇
-
英雄應當得到時代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