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發展經濟,同時又要保護好環境。這是否是個偽命題?“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在總體上是一致的。發展經濟要建立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生態環境也能轉化為經濟效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在28日召開的全區生態經濟工作會議上說,“如果在具體問題上這兩者有矛盾,要二者擇一,我們寧愿選擇保護環境。”
經濟發展是人心所向,保護環境是大勢所趨,如何兼顧這兩條“平行線”,使之呈正相關增長?當前,廣西迫切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綠色轉型”,推動“綠色增長”,創造“綠色財富”,提升社會“綠色福利”,切實履行“綠色責任”,為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作出“綠色貢獻”。
良好的生態是廣西的金字招牌,也是廣西加快發展的看家本錢。2014年,廣西森林覆蓋率達62%,居全國第3位;14個設區市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5.6%;39條主要河流72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3.1%,全區接待旅游總人數達2.9億人次,旅游總收入2600多億元,廣西的“中國長壽之鄉”占全國的1/3,長壽生態旅游業成為廣西的重要產業。
但不可否認,廣西的生態狀況形勢依然嚴峻,任務非常艱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會帶來很多生態問題,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土地、能源等資源消耗,資源型產業、高耗能行業比例偏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環境風險進入高發期。近年發生的龍江、賀江水污染事件留下深刻慘痛的教訓,讓人“很鬧心”。
“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是發展生態經濟的核心問題,兩種方式實現綠色化發展,走發展與環保的雙贏之路。自治區主席陳武說,廣西經濟發展與發達地區雖然還有較大差距,但是在生態、人居環境和區域特色上則有優勢。未來,廣西人民肩上的一條扁擔,一頭挑著金山銀山,一頭挑著綠水青山。(記者周仕興 通訊員許乃顯)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政府網站:既修“面子” 更做“里子”
已是最后一篇
-
政府網站:既修“面子” 更做“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