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4年中國新聞獎大刀闊斧地改革后,今年7月13日至18日,中國記協第二次組織審核委員會對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進行審核,再次展現了新聞獎評獎改革的力度。
中國新聞獎創辦于1990年,20多年來,它記錄了中國社會發展改革的進程,見證了優秀新聞人的足跡,包容了新聞作品形態多元化的演變。在與中國媒體改革、轉型的同行中,中國新聞獎在中國新聞界行業標準、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建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聞傳媒的發展波瀾壯闊,中國新聞獎則剖石見玉、淘沙見金,努力將那些反映時代發展進步的作品挑選出來,留給新聞實踐者、新聞教育者與學習者,也留給新聞史。
近十年來,傳播格局和傳媒形態正在發生巨變。作為新聞作品的評價者、行業標準的塑造者,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也面對著嚴峻的挑戰和犀利的質疑。近年來,中國記協積極改進創新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獎工作,拓寬獎項評選范圍,細化評獎流程,增設審核環節,用一字一句的較真、動真碰硬的態度,嚴把參評作品的價值內涵、業務標準和語言規范之關。這是對質疑的回應,也是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在媒體變革時代對自身權威的塑造,更是對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維護。
一處未加核實的引用,一個不合邏輯的數據,一處夸大的敘述,一個有語病的句子,幾個常見的錯別字,都會將一篇作品擋在新聞獎的殿堂之外。對職業化和專業化的較真,也曾引起“是否吹毛求疵”的質疑,但正是這種較真,倒逼新聞行業以制度規范新聞采編流程,嚴把發稿環節,承擔媒體的社會責任;正是這種較真,明確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規范和職業操守,守護新聞工作者代代傳承的務實求真精神;正是這種較真,提醒新聞從業者堅守職業理想和職業精神,回歸并繼承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新聞從業者必須堅持新聞的真實性,以高度負責的態度記錄真實的中國。
在人人手握麥克風、媒體定義已經變得模糊的時代,新聞生產追求更快更高效,疏漏和瑕疵也變得更加不易避免,這是媒體轉型中的伴生問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新聞獎評選堅持對新聞作品差錯的零容忍,是對疏漏和瑕疵的矯正,更是為轉型期的媒體提供價值指引——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不能因媒體的變革而散佚;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不能因媒體的生存壓力而丟失。
嚴字當頭,實字當先。中國記協對有差錯的作品并非一撤了之,而是要退回原單位,讓新聞單位和作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時,還要編寫核查工作報告和案例集,公開發布,向新聞界通報各類差錯情況。通過審核,提高對新聞業務標準的認識,提升新聞隊伍素質;通過審核,呵護新聞行業“嚴”與“實”的生命線,打牢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兩個根基。
在變革的時代更應守護嚴肅新聞采寫,因為,我們的新聞最終要留給歷史。(光明日報評論員)
- 上一篇:
-
京津冀文化協同必須要啃的“硬骨頭”
已是第一篇
-
京津冀文化協同必須要啃的“硬骨頭”
- 下一篇:
-
座右銘照見氣節與風度
已是最后一篇
-
座右銘照見氣節與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