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2015年1-6月全國政務新媒體綜合影響力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國政務微博認證賬號達到28.4萬個,政務微信推送文章2000余萬次,原創性、區域性、親民性均明顯增強,傳播手法更為多元,新媒體特色凸顯,收獲網民“點贊”。
經歷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粗放生長,政務新媒體的攤子已然鋪開。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層,“政務大V”不斷涌現,“閱讀量10萬+”的文章層出不窮。事實證明,以開放、交互為鮮明特色的“兩微”,正與肩負“為人民服務”使命的政務機關,碰撞出火花、釋放出利好。不過,為此興奮之余,我們也需清楚地認識到,當下的政務新媒體雖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量”升顯著,但“質”距離百姓期待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放眼看去,目前,政務新媒體賬號盡管不少,但大部分的用戶體驗還不算給力。有的是裝聾作啞、一言不發,開通賬號純屬為了完成任務、應付考評;有的是板起面孔、拒人千里,動輒復制粘貼一段官話套話敷衍了事。更有大量賬號發言倒是很勤、很親民,但就是不務“政”業,除了早安、晚安,不是曬自家飯菜就是熬心靈雞湯,偶爾再穿插些天氣預報、保健養生。說其掛羊頭賣狗肉有些夸張,但內容終歸和政務事項相去甚遠。
政務機關試水新媒體,做做樣子很容易,但要想成為行家里手,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這功夫往哪下?首先得搞清楚政務新媒體的角色定位。做政務工作,歸根結底是做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借新媒體的東風,不是為了趕時髦、博出位,而是政務機關適應社會行為變化的必要舉措;微博微信,不是裝點門面的擺設,而是政務機關聽民聲、匯民意、解民憂的新工具。也就是說,借助新媒體平臺做政務工作,改變的只是雙方打交道的方式,并非相關部門“為人民服務”的使命,發布政務信息、聯系服務群眾等核心業務一個都不能少。而這,也正是網友們對政務新媒體的角色期待。
明白了“干什么”,更要解決“怎么干”。媒體融合發展大背景下,政務上網必須換換腦筋,樹立互聯網思維,按新媒體的傳播規律想問題辦事情。新媒體傳播講求“短平快”,我們就要力爭“微言大義”,發布信息、溝通民意跑在前頭,并把握好時、度、效;新媒體世界推崇“草根文化”,我們就要放下身段、曉理動情,說群眾聽得進去、接受得了的話,塑造親切活潑的鮮明個性;新媒體問政期盼“即時回應”,我們就要實時互動、及時響應,不能讓線上溝通與線下決策脫節,等等。說到底,新媒體之于政務機關,好比一塊璞玉,丟棄一旁或胡亂對待,終究是塊石頭;澄思寂慮、精雕細琢,才能收獲美玉的光彩與魅力。 (崔文佳)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改革本身就是一場比拼韌性的戰斗
已是最后一篇
-
改革本身就是一場比拼韌性的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