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抗戰家書》,仰讀壯懷激烈的絕筆,聆聽殷殷期盼的囑托,重溫拳拳相報的誓言……在那些樸實的文字、純正的情感、完美的理想中,體會到先烈志士博大精深、感人肺腑的家國情懷。
這種情懷飽含了對祖國的熾熱之愛。一封封源于心靈的家書,真實反映了在國破家亡的危急關頭,仁人志士憂國憂民、奮起抗爭、舍生取義、血沃中華的愛國情懷。“我們要中國打勝仗,必須全中國四萬萬同胞都團結起來,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趕出中國。”新四軍戰士胡孟晉的辭別書道出了當時國人的心聲。“殊不知國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也焉能存在?”蔡炳炎將軍之問永遠留在了淞滬會戰戰場。他們“臨患不忘國”“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對祖國愛得純粹、高尚、強烈。
這種情懷突顯出對國家興盛的責任擔當。一封封家書既是先賢志士與家人溝通的方式方法,更是表達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載體,滿篇滿紙透出舍我其誰、鐵肩擔道義的責任。“兒這次為了民族,為了階級,為了可愛的家鄉,為了骨肉相連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18歲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陳雄向雙親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抗戰是我們的神圣職責”“你應該立即奔上抗日的戰場,在戰斗的環境中創造你的人生,開辟你的前途!”面對殘暴的敵人,王孝慈首先考慮的是以救亡圖存、效命疆場為己任。那時的有識之士都堅持對使命的忠誠和信守,“常思奮不顧身以循國家之急”。
這種情懷體現在順應潮流的修身齊家。這些經歷過戰火和鮮血洗禮的家書告訴我們,人、家、國必須進行價值同構,只有修身齊家,人才活得有尊嚴有意義,國家才有希望和活力。“當一個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革命事業中去,那他的生命就會得到永生。”在左權將軍壯烈殉國后,劉志蘭向丈夫這樣訴說。“泰山鴻毛之訓,早已了然于胸。”謝晉元將軍血灑抗戰戰場,他踐行了自己信奉泰山之重的誓言。正是華夏兒女秉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理念,我們才會在抗戰家書中感受“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與國家”的偉大情懷。
閱讀這些涵蓋抗戰歷程的家書,可以揭示歷史的傷痛、警惕落后的危機,可以發現自己的缺陷、校正人生的坐標,可以激發心中的勇敢、堅持幸福的守望。我們應該積極繼承家書體現的淳正風尚,堅持熱愛祖國、相信祖國、獻身祖國,做到敢于擔當、勤于擔當,守望修身正心、齊家正風。我們應大力弘揚優良傳統,恪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嚴上要求、向實處著力,使我們無愧于革命先烈、無愧于祖國人民、無愧于光輝偉大的時代。(熊國平)
- 上一篇:
-
擦亮民族的精神利刃
已是第一篇
-
擦亮民族的精神利刃
- 下一篇:
-
“9·3”閱兵:一場溝通中國與世界的盛典
已是最后一篇
-
“9·3”閱兵:一場溝通中國與世界的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