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抗戰老兵口述史,就是在歲月的底層去打撈歷史碎片,把它重新組合成一個龐大的歷史之鏡,讓它的光芒去照亮未來
剛剛過去的幾天,國家舉行了系列抗戰勝利紀念活動。從國家向30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頒發紀念章,到大閱兵時習近平總書記向抗戰老兵方隊致敬;從各地紛紛保護“老兵文化”,到網友為老英雄接力祝福,一種從上到下尊崇抗戰民族英雄的潮流,正在走向自發、走向習慣。
抗戰老兵是傳承抗戰記憶不可或缺的珍貴載體,人物本身就有“歷史性”。他們自身的經歷、過往的歲月,也是中國人民的抗戰歷史的一部分。作為記憶保留下來的,往往都是老兵們永不忘記的東西,痛苦或幸福、屈辱或光榮,都無比珍貴、真實,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鮮活的生命力。
整理并傳揚老兵口述史,能讓世界深刻理解侵略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的貧苦和侵略戰爭的爆發給普通人帶來了深深的苦難,老兵是最直接的見證者、親歷者。戰爭帶給人類的損害,不僅在于死難數字和物質財產,更在于深深地傷害了精神和心靈,讓一切正常的生活體驗都變成了不可能,這難道不是侵略者的滔天罪惡?
整理并傳揚老兵口述史,有助于人們更直觀地理解抗戰精神。被采訪的老兵有的滿身傷痕、有的失去了一只腿,病痛時刻折磨著他們,但一講起抗戰立刻情緒高漲,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們爬冰臥雪,赴湯蹈火;他們對戰友深切思念,對敵人疾惡如仇。抗戰“活化石”帶來的活生生的精神力量,促使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熱愛祖國,沒有任何理由不珍惜幸福生活,沒有任何理由不努力工作。
整理并傳揚老兵口述史,也是豐富抗戰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明確規定,人類口述史與考古材料、文字記載一樣,起到了記載人類歷史的作用。西方國家也早已使用了這個概念。我們的抗戰是一部戰爭史,更是一部精神史、文化史,推進抗戰歷史研究,戰場上親歷者的記憶必不可少。
對這一代人來說,現在最緊迫的就是要抓緊搶救這筆文化財富。以吉林省今年的初步調查為例,省民政廳年初提供了全省271名抗戰老兵名單,工作人員實際采訪時已有10%左右故去;還有30%—40%因傷病不能接受采訪;15%左右去了外地兒女家,或別的敬老院、榮軍院難以尋見。幾乎每一位參與整理抗戰老兵口述史的人,都在跟時間賽跑。有的老兵在我們采訪之后的第十天便匆匆離去,有的老兵我們只好到墳墓前與他默默相對。
我們常說,抗戰記憶要一代代傳承下去,要“承”好,先是“傳”。老兵口述史是民族心靈的刻印,它凝固的是一種文化力量,也是一種歷史精神。這些抗戰親歷者的記憶,就像歷史的碎片,而挖掘抗戰老兵口述史,就是在歲月的底層去打撈歷史碎片,把它重新組合成一個龐大的歷史之鏡,讓它的光芒去照亮未來。為了明天,我們需要進一步調動政府、學界、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多投入精力、多加以關注,在今天拿出更多的尊重,呵護好抗戰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產。(作者曹保明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理解捍衛和平的“中國邏輯”
已是最后一篇
-
理解捍衛和平的“中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