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歷史,中國最早的留學生可追溯至1872年。彼時,30名10至16歲的中國學生在上海登上了開往美國的郵輪,準備遠渡重洋赴美留學。洋務運動時期,在“中體西用”思想指導下,洋務派根據政治形勢等多種因素的變化,決定向美、英、法、德等國派出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機械、造船、鐵路等專業知識。雖然洋務運動期間中國向西方派遣留學生僅僅實行了三年,總計人數也只有區區209人,但正是這些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開辟了留學的先河,同時也將西方的先進科技知識和人文理論系統地引入中國,奠定了中國近代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基礎。在這些最早的中國留學生中,既產生了號稱“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也有將西方哲學和人文社科著作翻譯成中文的嚴復等大家。這些最早的留學生歸國后在各自的領域學以致用,成績斐然,不勝枚舉。
時至今日,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學生到世界各地留學早已不再只是少數人享有的特權。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近年來軟實力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也將關注的目光轉向中國,期待著通過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化,特別是在先進科技領域的知識,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共有來自203個國家和地區的377054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75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長比例為5.77%(以上數據均不含港、澳、臺地區)。早在2013年,教育部官員曾表示,國際學生在華留學規模將不斷擴大,到2016年有望達到50萬人,屆時,中國將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
數字的背后是中國政府為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所作的不懈努力。近年來,一系列積極開放的留學政策推動了在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不僅降低了來華留學的門檻,也使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對中國的教育理念具有了價值認同。例如,大幅提高的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標準,無疑增加了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目前,中國已有20個省市設立了地方留學獎學金,很多企業也紛紛出資資助對象國學生留學中國。國際生在中國申請獎學金方面,仍以中國政府獎學金為主,以地方政府、院校、企業獎學金為輔。中國的留學政策將更加開放靈活,為國際留學生提供便利。
再如,赴華留學政策更加開放靈活,2013年9月1日起實施的《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首次提出,赴華留學生如需在校外勤工儉學或實習,應向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該《條例》出臺后,國際留學生可以在校外進行勤工助學工作,在留學政策上取得了突破。
上海市政府2015年8月正式公布《關于服務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施更加開放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的實施辦法(試行)》。今后上海外籍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將向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和一線科研骨干傾斜,外籍人員在滬就業、辦理居住證等將更簡便、容易。根據《實施辦法》,上海將簡化外籍高層次人才辦理永久居留證程序,有針對性地降低申辦永久居留證的門檻。上海還啟動了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直接留滬就業試點。今后,在上海地區高校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可憑上海自貿試驗區、張江高新區管委會出具的證明,申辦外國人就業手續。該舉措突破了外籍人員在滬就業需有兩年工作經驗的限制。
實際上,針對來華留學的政策思路,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一直被作為重要目標。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通過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數量,重點資助發展中國家學生,優化來華留學人員結構,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同年,教育部頒布《留學中國計劃》,明確要求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無論是長期留學、訪學、短期交流或語言學習,中國都將以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和生機勃勃的發展潛力吸引著世界學子的目光。(光明日報記者陳曉晨)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陽光照進百姓心田
已是最后一篇
-
讓陽光照進百姓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