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海岸敘利亞小難民偷渡遇險,照片很快傳遍社交網絡,令不同膚色的人為之哀傷;電影《碟中諜5》寰球熱映,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并不影響影迷爭論女主角戲份是否蓋過阿湯哥;下班后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從北京搭乘最近一班飛機去倫敦喂鴿子,也并非難以想象……當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今天,我們已經置身于一個互聯互通的開放世界,一個愈加開放包容的當代社會。
然而,盡管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越來越便利,無所不能的互聯網更是將全人類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少人卻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時代環境中選擇“逆行”。
“心靈真是孤單得可怕的一件東西啊”,泰戈爾曾如此感慨。一項由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與相關機構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內心的秘密不愿意告訴任何人的受訪初中生高達21.3%;而德國技術人員醫療保險公司發布的《2015健康報告》則稱,逾兩成德國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所患心理疾病主要為抑郁癥、適應性障礙、焦慮癥等。種種社會調查顯示,置身日漸開放的世界,一部分人特別是年輕人卻將內心閉鎖起來,甚至罹患心理疾病。
迎著明亮的光,卻變得盲目、麻木,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各式各樣的“恐”,也被列入個體生活的“敏感瓷”。他們寧愿忍受一個人吃火鍋的孤獨,也不愿主動給朋友打一個電話;寧愿盯著手機屏幕用微信你來我往,也不愿開誠布公地面對面談一次。從躲避問題到躲避他人,越來越多的心靈,變成現實世界的“獨行者”。
內心戲異常豐富,行動力卻不斷退化,也是許多人不得不面對的病癥。當生活的維度更加立體多彩,個人的處境也相對復雜起來,如果內心敏感,便容易感到不安、遭受困擾,于是動輒便請他人求解自己的“心理陰影面積”。比如,一些青年精力充沛,心里卻懼怕觸碰現實世界,結果讓青春沾染暮氣。有的人則干脆蛻變成“草食男”,凡事畏葸不前、瞻前怕后,在“宅”與“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開放時代,沒有人應該受困于精神的孤島;現代社會,更呼喚心與心的聯結。實際上,一個缺乏與外界進行有效信息交換的人,一個無法維系良好人際互動的人,是不可能建立起可靠的安全感。那種排斥外界的某種慣性,固然能夠營造出某種穩定感,但這種感覺如此不真實,更不可能成為心靈的解藥。而真正的踏實與安全,既來源于內心的強大,更沉淀于不斷累積的實踐能力。
英國詩人彌爾頓說,“心靈建造了天國,也建造了地獄”。一些人找不到開啟心靈的鑰匙,正是其陷入困擾、走向封閉的癥結所在。人不可能在自我封閉中走向成熟,更難以在精神的孤立中尋求幸福。今天,占有資訊、結交新識、發起活動,不是困難的事情。然而,敞開心扉,卻需要主動的意識與勇氣。艾倫·布盧姆在《美國精神的封閉》一書中指明,“自我是靈魂的現代替代品”?;蛟S,隨著時代的變遷,又到了該重新審視自我的時候了。(李浩燃)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騎自行車辦公的作風之變
已是最后一篇
-
騎自行車辦公的作風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