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高考橫幅每年都有不少,可臺階也貼滿知識點,還是頭一回見。@崇州資訊爆料,在四川成都崇州市崇慶中學,各種科目的必記內容被貼在了樓梯上。抬頭歷史低頭語文,上是天文下是地理,想偷偷懶都不行,鋪天蓋地,充滿學生的生活空間,讓你逃無可逃。
拋開那些走火入魔、應試教育的責難,其實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沉重。都是在高考的指揮棒下絞盡腦汁的一群人,老師這么做無非是想自己的學生考個好成績,對他人對自己都有個交待。在趕考路上,我們大概都經歷過這么一個階段,捧在手里,反復掂量;含在嘴里,反復咀嚼,生怕一個閃神就從腦海中消失了。我倒是有點擔心,如此高強度的強化記憶會不會起反作用,這幾個知識點一天到晚在眼前晃悠,會不會因為印象實在太深刻,別的反而模糊了。
看到這副凌亂的畫面,就想起自己凌亂的中學時代,除了死記硬背,不停地做題,我們從來沒有時間仔細地思考一下這些知識的意義。除了書本,我們也缺少一個體系或者說是坐標來審視這些知識的內涵。看起來是記了不少東西,可應該把它們安放在哪個地方,我們心里其實根本沒譜。這就導致一個后果,我們很有可能將不該放大的放大,把應該放大的東西忽視了,把眼前的東西當成了全部,而把真正的好東西像垃圾一樣扔掉。
碎片一樣的知識點從腦海中過,又從腦海中出,到最后,到底記了些什么,自己也說不清楚了。用了好幾年的時間記憶,卻在高考結束后忘得干干凈凈。
回過頭去看,有些東西的分量其實是可以衡量的,但是年輕的我們分不出輕重。記知識點很重要,這關系到如何精確地定位,但光記知識點是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的。我們為什么對三國里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詳,不是課本告訴我們的,而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及電視劇,是那些個栩栩如生的故事。
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印記中,充滿著這樣的知識碎片,它用來應付考試可能有奇效,可它們只是孤立地存在著,不是因為它們之間沒有內在聯系,而是我們不愿意去尋找這種內在的聯系。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就學三字經,大一點就開始接觸一些儒學的經典,可是又有幾個知道從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再到朱熹王陽明,儒學經歷了一個什么樣的過程,為什么它深刻地影響了國民的精神和性格。
這些問題不從一個體系中深究,恐怕是很難知曉答案的。教語文的糾纏在之乎者也中,教歷史的,又惶恐于記不住年份,可它們本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只有在這樣的整體中,你才能深刻地理解那一幕幕往事的真實意義。“知識的階梯”,應該通向運用,而不是僵化。記住知識點也不是為了考試時填個空,而是撐起整個知識的體系。教育除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將這些知識像珍珠項鏈一樣串聯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高路)
(來源: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在“國慶”度假的日子尋回愛國的意義
已是最后一篇
-
在“國慶”度假的日子尋回愛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