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觀察③
獲得感是果,深化改革是因,它們在過去5年中相互作用,成為中國發展的大背景
在一次關于中國改革的研討會上,聽眾問:能不能描繪一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什么樣?在座一位學者這樣答道:到那時候,我們國家的發展,應該能獲得更大確定性;而我們每個人的發展,應該能獲得更多的自由選擇。
“獲得”二字,道出了改革的精髓。回首“十二五”,改革給公眾帶來的“獲得感”,體現在各個方面。有人發現,報建地產項目,過去要跑10個部門、過61道審批、交39項收費、至少折騰半年,現在只要找到“一站式”業務窗口,3個半月就拿下;有人發現,往年每到升學季,打破腦袋“拼爹”找關系的“擇校熱”降溫了,現在嚴格按照居住地調節入學,教育資源公平統籌正在迅速推進;還有人發現,出境游機票越來越緊張了,出國簽證卻越來越方便了;國考培訓班不那么火了,創新創業的講座卻爆滿了……獲得感是果,深化改革是因,它們在過去5年中相互作用,成為中國發展的大背景。
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來自經濟社會的具體進步,更來自頂層設計的宏大布局。如果說,“十三五”是向著“兩個一百年”的第一個目標做最后沖刺,那么“十二五”期間的跑步前進,無疑是在蓄積加速力量、調整正確跑姿。五年收官之際,我們既能看到制造業穩居世界第一、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的轉型,也能看到3項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過13億、參保率95%以上的溫度,更能看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兩年來召開17次會議的緊迫,看到新一屆政府一上來就要減掉1/3行政審批事項的決心。
對于世界,過去5年是艱難的5年,全球經濟走勢低迷,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很多國家都在加快推進變革。“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的改革意志與人民的改革呼聲相互激蕩。動真碰硬的決心,激流勇進的魄力,壯士斷腕的勇氣,統籌兼顧的智慧,重新喚起億萬人民對改革的期待和信心,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強勁動力,構建起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精神圖騰。13億人民咸與改革的熱情,匯聚成改革的洪流:“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
改革,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說到底,改革要讓人民獲益,這才是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這個角度看,獲得感可謂改革成敗的關鍵。沒有人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改革就會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十三五”規劃進行了討論。“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的共識,無疑會貫穿于未來五年的改革發展,將中國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反過來看,在獲得感的激蕩下,億萬人民也必將成就新一輪改革。今天中國人所需要的,不僅是衣食住行的保障,更是人生出彩的夢想;不僅經濟要更加發展,還要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條件。人的發展,是一切發展的動力和歸宿,離開了全面深化改革,離開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兩個一百年”只能是一份永遠端不出料理的菜單。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在滾滾向前的改革大潮中,“十二五”規劃完美收官,中國發展邁上新臺階。在潤物無聲的改革春雨下,“十三五”規劃宏圖大展,成就億萬人民的小康夢想。改革之火正熾,發展之路正長。未來五年,與時代、祖國一起前行,我們一定能追尋到最鮮活、最深刻的“獲得感”。(曹鵬程)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培養造就好干部的重要保證
已是最后一篇
-
培養造就好干部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