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網絡惡語不可頭痛醫頭
“這個年代,你醬紫連‘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的意思都搞不明白,真是把本寶寶氣得不行不行的。”
上面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在這個人人都用互聯網熱詞造句的時代,如果你連最基本、最常用的幾個高頻詞都不懂,那可真是落伍了。
互聯網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就是這樣深入骨髓。教育部近日發布的《2014年中國語言狀況報告》顯示,網絡語境中孕育出的網絡語言已成為漢語系統中比較活躍的一部分。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的《中國語言狀況報告》中,“山寨”“給力”“點贊”等網絡詞語進入主流語言體系的過程也全然在錄,但今年的報告尤其引人關注的卻是網絡低俗語言大量出現,并從網上蔓延到網下,低俗網絡語言不僅在網上高頻使用,它們中的一部分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上的使用頻次甚至不亞于網絡。網絡語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規范網絡語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會認同。
語言從來不是固化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任何一種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在生活中的約定俗成,可以說,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個社會中人們的精神狀態和社會心態投射而成的具象。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社會的繁榮,讓我們越來越倚重網絡上的生活。而當網絡上的生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權重越大,網絡滋生的語言和文化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反映其實也就越生動和深刻。
因此,網絡語言粗鄙化的現象不應當被視作孤立的語言問題來看待,粗鄙化中折射出的浮躁心態、社會發展中積累的戾氣等問題,恐怕比詞語本身更值得關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來都不是好醫師的招數,找準病灶、對癥下藥,才是祛病良方。對人如此,對網絡語言亦是如此。(劉陽)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救人遭狗咬”謊言消費社會善意
已是最后一篇
-
“救人遭狗咬”謊言消費社會善意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